数学 生活 思维

2012-04-29 00:00:00孙惠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5期

数学教学应当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正确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牢固记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选取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思维的兴趣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的引入。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情境图,先出示房子)这是一座美丽的房子。(再出示小白兔从房子里蹦跳出来)哦!原来是小白兔的家!(然后出示草坪)房子前面有一块草坪,这块草坪是什么形状呀?

生:长方形。

师:对!草坪是长方形的。它的长是10米(闪长),宽是6米(闪宽)。有一天,小白兔沿着草坪四周走了一圈。(动画演示)谁愿意上来指一下,一圈是指从哪里到哪里?

生:(3人上台指出来。)

师:小白兔走的这一圈实际上就是指长方形的什么?

生: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分析:“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选取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讨论的对象,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原来并不陌生,从而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本案例中,教学一开始即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小白兔沿着草坪走了一圈,走了多少米?”以疑引思,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 展示生活素材,丰富感性认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案例:“线段的认识”。

师:(在展示台上随便放一根线。)(如右图所示)

生:(把自己带来的红线随便放在课桌上。)

师:你们随便放在课桌上的这根红线是什么样的?

生:弯弯曲曲的。

师:一根线有几头?

生:一根线有两头。

师:用两手紧紧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这线就怎样了?

生:这线就直了。

师:这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红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如果把拉紧的这段线竖起来,还叫不叫线段,为什么?把这段线斜拉,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把两手松下来,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分析: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尝试展示“数学生活素材”,将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本案例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玩的毛线入手,通过放、捏、拉、横放、竖放、斜放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线段的特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中探索知识,形成理性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看我们的课桌,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的?现在请你们同桌合作,通过测量并求出这个长方形桌面的周长。

生1量出长方形桌面4边的长,然后用“长+宽+长+宽=周长”的公式算出周长;生2量出长方形桌面的长,用长×2;再量出长方形桌面的宽,用宽×2;最后把两次乘得的得数加起来,就等于长方形桌面的周长;生3只要量出长方形桌面的一条长、一条宽,然后用(长+宽)×2=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学会了求长方形的周长,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让学生于实际中进行探索,形成理性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本案例要求计算长方形桌面的周长,依据长方形的周长“4条边长的总和”和长方形边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同桌合作,动手量量、算算、议议,从三种不同角度思考,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后让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哪种简便。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使学生思维更深刻、更灵活。

四、在实际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概念,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的练习。

第一层次:佳佳想把自己的相架用闪光纸条镶上金边,已知相架长15厘米,宽12厘米,佳佳要准备多长的闪光纸条?

第二层次:一块长方形菜地,长5米,宽2米,长的一面靠墙,王大妈要将菜地围上篱笆,问:篱笆长多少米?

分析: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在实际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本案例:

第一层次:与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求相架镶边闪光纸条的长度,来反馈学习的效果。

第二层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求篱笆的长可以引导学生从周长的概念出发,依据长方形边的特征,理解怎样求解。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机械地套用公式,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被公式束缚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