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龄化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一名敬老志愿工作者,我认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关键是三条:一是发展经济,要有钱;二是完善制度,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合理分配好这些钱;三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道,这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不可缺少的道德保障。
西方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制度比我们完善,他们的老年人物质生活较好,但家庭亲情淡薄,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居家养老是世界普遍的养老方式。美国95%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我国目前98%以上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农村则几乎百分之百的老年人在家中度过余年。
因此,子女的孝与不孝,对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关系极大。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政府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但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也不容忽视。这就要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
《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夫妻生的孩子,就是兄弟姊妹。全家人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这种亲情,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
而《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把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做了精辟论述,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孝道。孔子论孝,有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后来的孟子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四条,是中华孝道的核心和精髓。
那么,愚忠愚孝产生于何时呢?产生于1900年前的汉朝。汉朝把孝抬到不适当的高度,提出“以孝治天下”。东汉时,在史学家班固整理的《白虎通义》一书中,把“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这种愚忠愚孝,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灭亡。
对于传承五千年的中华孝道,我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大力弘扬孔孟所倡导的养、敬、谏诤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观,抛弃“三纲”所宣扬的愚忠愚孝。国以民为本,民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晚清时有人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子。”当今也有人说:“中华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孝。”
为健康的老年人锦上添花,为有困难的老年人雪中送炭。当你帮助了一个人,一个快乐成为两个快乐;当你帮助了十个人,你的快乐就放大了十倍。当你快乐的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长此以往,就会健康长寿。古人说:“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