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免费”应下盘“大棋”

2012-04-29 00:00:00王海
中华儿女 2012年20期

10月9日,交通运输部公布账目: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收费公路七座及以下小客车交通流量为1.89亿辆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4.6%,全国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共计65.4亿元。

这个黄金周,势必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无数车主第一次尝到了高速公路的“免费蛋糕”。相信,一路畅通也好,遇到拥堵也好,当车主们经过那些以往望而生畏、今日却能扬长而过的收费站时,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真实的快感。

除了高速免费以外,黄金周里还有百来个景点宣布免费。节后第一天,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宣布结束长达26年之久的收费。对此,公众一致赞同,但同时抱怨黄河公路大桥免费太迟,免费景点数量太少且没有吸引力。

公众似乎“贪心不足”。但我们发现,道路、桥梁本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风景名胜则是自然造化给予的公共资源。把道路给截成小段按公里数向国民收“过路费”,把秀美山川都围起来向游客收“门票”,不管是纵看历史还是横看环球,都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关于各种收费以及涨价,总会有充足的理由,比如“调节供需”,比如“减轻压力”,似乎免费就会蜂拥而上、天下大乱,涨价才会井然有序、供求平衡。这不,这次高速免费,就有专家一再称免费造成拥堵,假期本应提高过路费。事实上,高速路上一贯的堵点恰是收费站,今年并未明显加剧,尤其是取消了发收卡环节后相当畅通。

关于免费,其实有先例可循。多年前,绝大部分城市的公园、博物馆都是收费的,免费后只是出现了游人的短期井喷,但不久后就恢复到平时水平,秩序井然。

道路畅通、交通发达,本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今却变成了“要从此路走,留下买路财”。自然风光是千古造化、鬼斧神工,如今却大部分被圈起来,向游人收取门票。本来,路畅通了,民富自然国也富;风光只要美丽,游客来了,吃、住、玩都需要花钱,也能促进经济。“过路费”也好,“门票”也好,都是最粗暴、最霸道,也是最低级的营收方式,竟然能够一直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权力产生垄断,凭空产出一个硬气的分肥集团,它不需动任何心思,只需一“堵”一“圈”,然后“收费”、“收门票”,简单却暴利,具有非常的诱惑和刺激。其结果就是:公路被切割成无数小段,效率降低,拥堵加剧,物价抬高,超载毁路;名山大川被悉数圈占,过度随意开发,门票昂贵,服务差劲。而唯一受益的,就是抢占到这些资源的集团。

本属于公众的资源被抢夺和切割,谁圈占谁收益,越来越多的权力被刺激和启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到处设卡,到处收钱。谁的权力范围,谁就画个圈,独享一份垄断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收费站相隔仅仅几公里,这就是为什么景点会出现“园中园”游客要进一道门槛交一份钱,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公共道路两侧近来纷纷被画成车位坐地收钱。

权力对资源的圈占、争夺、出卖和滥用,也会逼迫、激发社会个体对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标价,不肯轻易让渡。公交车上的争抢座位,多地出现的“指路5元”等等,都很难说与此无关。“一切免费”只是理想国,是眼下尚难实现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公众对此没有期待。但是,如果没有想走就能走的路,没有想看就能看的景,则无望幸福。梳理所有的收费,应免的、能免的尽力免掉,并让公众逐渐适应和习惯,这才是当务之急的一盘大棋。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