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是由当代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1990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今天的制度演化受到以往制度的影响。制度演化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就会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也就是说,一次或许偶然的机会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它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沿着既定的制度方向或路径,经济或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方向或路径往下滑,弄不好,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制度状态之中。
诺思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制度选择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建立了分析制度变迁路径及其绩效的一般理论框架。从制度变迁来看历史教学模式的滞后,会发现制度变迁缓慢,缺乏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导致教学模式落后的主要原因,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举措就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制约机制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用诺斯的话来讲:历史确实是起作用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William Sewell指出,“较早时点上发生的事件会影响在较晚时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果”。
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由于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所以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诺斯认为,“在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结果的不完全反馈下,行为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因而会作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因此,制度变迁过程中,边际调整就不会完全趋同。”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如果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二、从路径依赖分析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动力缺失的原因
从教学改革模式变迁的路径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传统教师中心论模式的路径依赖。传统教师中心论模式的特点是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而教材则是向学生灌输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编了很多新的教材、各校增添了很多设备等,这些改革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改革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信息化、现代化对整个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新时代的到来必将要求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信息时代需要新的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但是突破旧模式、产生新模式所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必然会带来资金、技术的投入,必然会产生对旧有模式的冲击,也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同时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必然会引起旧有模式的强烈的路径反弹,所以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三、教学模式变迁中的应试制度、教师与学生三者博弈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之所以产生路径依赖问题是因为制度变迁本身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自我强化机制,即之所以制度创新不会产生是因为旧的制度安排还能够给制度的初始选择者带来新的的收益。对于教育模式的制度创新来说,必定有组织从中获取了持续的收益,从而强化了这种选择而不愿做出改变。诺斯指出:“一种安排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形下才会发生:一种情形是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一种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合算了。”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我国的教育是普及教育,但实为考试教育,事事时时处处都在为考试服务,在为分数服务。所谓改革,就实际情况而言,作为学生都是为考试服务,当今的应试教育即是新中国的教育形式。教育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应试虫。而学生为了考个好的大学、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必然是书中如何说我就如何写,毫无自己的看法,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育模式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根据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在新旧教育模式转变中会导致原有模式下的教师、学生的直接获益剧减,而真正的素质教育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所以在旧有模式下期望教师通过应试模式下的教师中心论来建立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因而无法真正体现新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那么教学制度创新究竟应该选择何种路径?
1.要批判地汲取传统教育观念中合理的部分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种旧有体制中有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会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
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考试,现行的高考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断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慢慢的解决,否则,必然引起制度反弹,适得其反。
社会就业压力造成了激烈竞争,并由此导致“唯文凭”现象。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有心理准备,培养耐错能力,积累人生的财富。
2.努力建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带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深刻变化。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明确指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因材施教”原则得到贯彻。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资料的精心选择和多媒体,会使历史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3).
[3] [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