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和方法

2012-04-29 00:00:00金彦海杨秀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心态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以及信念的转变,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需要教师将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英语合理需要的行为——即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有意识地引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积极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课堂内、外的综合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学习、和谐发展,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目的。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振奋,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导致事倍功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地融入情感教育因素,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寓教于乐”指的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中,将知识融汇到玩乐当中传授给学生。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获得新知,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一句话将其概括为:学得开心,开心地学。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是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因而,轻松、愉悦的心里环境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

2.“以情施教”的原则

以情施教,情感交融。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教、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施教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调节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重新唤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希望。

3.“情感迁移”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显著的迁移功能,主要指一个人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情感可以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正如古语有云,“爱屋及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原则,即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转换角度或角色,体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特征。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的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极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其在情感上不断得到熏陶;其次,学生能够被所学文章内容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所感染。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文章原作者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于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转变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合作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既要看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又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不足。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错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耐心分析和疏导,以情动人,勉励其制定目标,取长补短。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对那些厌学、不学的学生要细心开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朋友”。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意志力水平的不同,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引导他们从低谷走向高潮,从失败走向成功,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旅程的艰辛和获得成功时的那份喜悦,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人生。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章节的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课前,可以由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思考和解答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3.因材施教,努力挖掘英语教材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英语教材的章节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情感资源,教师在讲授文章语法、句式和内容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再现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道德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人性的赞美,对亲情的歌颂,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也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等。例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面对“赞赏”时所表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习惯谦虚地用“哪里哪里”来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会比较直率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课堂讨论应着重挖掘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和作者隐喻的情感因素,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与学生一起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情感交流,努力使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可通过英语教学方式上的形象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展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外语及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4.言传身教,将情感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组织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效果有着极强的感染性,老师们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以及风趣幽默的课堂言语更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学生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应通过言传身教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情感教育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机会毕竟十分有限,学生个体的情感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在课外,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孤僻生”和“后进生”。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体现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课外的情感教育是对课堂情感教学的有益补充,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外语教学反过来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情感。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因素,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继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应用和实践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必将对学生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4] 郭笑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前沿,2009(4).

[5]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 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外语界,2002(5).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