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29 00:00:00范牡丹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应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一个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教学内容被演绎得支离破碎,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但当今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2.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对情感教学的研究,对情感教育理念缺乏认识

当前,困扰我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当贫乏,至今还未形成权威性的母语教学理论和科学完整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树立起情感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他们既不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也不善于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结果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即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3.语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活跃灵动的思想,禁锢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缺乏将支持认知活动展开的情感、意志融入认知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可想而知了。

4.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作为有情感的“人”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教师一切要按“标准”进行,成了知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除了记忆知识外不会动手、动脑,更不会交往、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获得,片面地将语文教学理解为字词、句子、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模式化教学,而忽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造成学生知觉、识别、理解和评价各类情感的能力不高,情绪、情感体验贫乏,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灵性,忽视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中移情运用的策略

移情(Empathy)亦称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的。罗杰斯认为,同理心是设身处地地理解,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来达到理解的方法,即指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理历程,是“感人之所感”和“知人之所感”的统一。[2]

教育教学中的移情是指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待问题,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感学生之所感,知学生之所知,思学生之所思,并能根据其要求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并改进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3]由此看来,移情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具备移情能力的教师才能真诚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互动和交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都是符合我们新课标的要求的,因此,研究语文教学中移情的运用策略尤为必要。

1.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通过精心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语言文字美,培养学生对文字和语言的敏锐感,从而投入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中,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唤醒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不仅是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是其思想、智慧的体现。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教师可通过教学语言的巧妙引导,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营造的语言美,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并找出相关句子反复诵读体会,让学生好像走进大自然,从而引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唤醒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并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小说、诗歌等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情境,教师充分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材的情境中。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各类情绪、情感体验,如快乐、高兴、生气、伤心、难过、害怕等,引导学生对情感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增强一定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为教学中的移情埋下了积极的铺垫。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和同情小女孩不幸的遭遇,教师可做如下引导: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这样就与生活自然联系起来了,不仅提高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诅咒那个冰冷黑暗的社会,从而更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社会里,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3.巧妙运用角色扮演,做好以情移情

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喜爱表演。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或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对话、独白和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展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体验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这不仅让学生生动地体验到了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也加强了学生知觉、识别、理解和评价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引导,做好以情移情,既要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又要明白课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将“情“引入生活,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感悟生活。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时,在将国民党士兵对方志敏搜身的经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时,选一位个子较高的同学演方志敏,选两位个子较小的同学演国民党士兵。当两位“国民党士兵”一跳一跳地去搜身的时候,让学生从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感受到“他们”滑稽可笑和无耻贪婪的本性;而“方志敏”的傲然屹立、大义凛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他的正直勇敢,为革命不计个人利益的崇高品德。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易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产生移情,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国民党士兵“怎么错的”、“错在何处”?体会文中“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这句话道出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并进一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正直、敢于伸张正义的人,使学生从文中获得的情感升华到生活中去。

4.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换位情感体验

教材文本中的事例皆来源于生活,取自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从主人公的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感受,进行换位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与感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边播放录像,边听录音范读(邱少云像千斤重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感人的面画,动人的叙述,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角色”,移情体验:你们平时感受过被火烫的滋味吗?你能想象一下烈火中的邱少云的痛苦吗?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不动?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此时此刻,巧妙的情感换位,使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移情”是教师把握学生内在需求和主体价值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应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学习了解学生需求和个别差异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教学,将移情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逐步养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陈陈.移情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江苏高教,2005(4).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