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2012-04-29 00:00:00刘筱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愿望和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能力处在第一位,学习者需要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但在之后的学习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有了相当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目前学生的语用能力似乎远不如他们的语言能力,无论是在书面表达还是在口头交际中,他们往往出现各种语用失误,致使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谈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探讨外语教学新方法,希望能对如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有所启示。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是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被用之以“行”(do things with),而不是用之以“指”(designate things with)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L.Austin)首先提出。其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亦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奥斯汀用了三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类话语:

(1)“I do.”

(2)“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

(3)“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这些例子中,说话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实施某些行为,说话人不是在作陈述或描述,而是在完成某一动作,如结婚、命名、打赌。后来,奥斯汀把他的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为人们在说话时,同时做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每个人说话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例如:

(4)I’m thirsty.

言内行为是说话人发出声音,表达“渴”这种身体状态,言外行为就是间接地请求听话人给一杯水,而言后行为则是听话人所采取的行动。

如果说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那么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可谓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塞尔修正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使其系统化,严密化。他首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概念,即: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表达其意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例如:

(5)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但人们按照习惯可立即推断出其“言外之意”是请求。又如:

(6)X: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Y: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根据共知信息和所处语境,X可以推断出:准备考试要花大量时间,看电影也要花大量时间,Y晚上要准备考试,所以不能去看电影,因此Y的“言外之意”是一种拒绝。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为我们语言使用者在如何理解和使用特定语境下的话语等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在外语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强,外语讲得很流利,但是,他如果不知道如何结合语境去得体地使用外语,往往会造成一些语用失误,影响与外语本族人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语言的用法,尤其是语言在不同场合下的运用。用言语行为理论来指导外语教学,恰恰起到了这一作用,这是其他传统教学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英语教师急需关注和提倡的。那么该如何把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1.改革课程设置,增设听说课和选修课

当前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是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听说能力的好坏是直接受语用能力的制约和影响的。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以精读课为主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听说课所占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听和说。同时,我们应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和不同的兴趣需要,设置不同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是参差不齐的,传统的以精读教程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用交际能力的要求。应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综合英语、口语、翻译、写作及英美文化等更多的选修课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语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英语教学应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不但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语用能力和听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影响了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境的认识和理解,阻碍了他们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可开设一些诸如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选读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美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通过介绍英美两国社会与文化的各方面,如历史地理、人口概况、社会价值观、家庭问题、教育问题、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揭示两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帮助大家对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影响它的社会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探讨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3.增加语用知识的传授,创造外语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语用知识的传授、提供真实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通过向学生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知识,强调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推荐一些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可以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包括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所谓“软环境”,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内外经常通过多种手段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各种形式,如看图片用英语讲故事,用英语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训练,用英语演讲、辩论,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课堂交际环境,使学生时刻处在一个英语氛围当中,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用意识。

言语行为理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以及相当程度的推导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我们可以说言语行为理论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英语教师应增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而且要更多地关注语用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增加文化知识的渗入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当把更多的语言学科研成果运用于外语教学之中,不断充实外语教学理论,不断更新外语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3] Levinson,S.Pragmatic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 Searle,J.R.Indirect 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6]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8] 高一虹.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联系.现代外语,1992(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