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2012-04-29 00:00:00王显生王显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教材开发的经验,因此,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校本教材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四个省(市)40所农村中小学校中,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体育校本教材实践的中小学。共有重庆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400人,四川6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200人,云南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100人,贵州7所中学和3所小学的2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大小在四个省市中有所差异。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各省市体育校本教材培训的领导及体育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体育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有26.6%的体育教师将体育校本教材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43.1%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就是学校或体育教师自己编写教材,还有18.4%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82.1%的体育教师认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体育教师认为改变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75.8%的体育教师认为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是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体育教师认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有93.9%的体育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体育校本教材,还有3.4%和3.7%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和不清楚。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体育教师认为是由体育教师自主开发,21.3%的体育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体育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2.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教材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调查发现,有93.3%的体育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就是特色所在,也有4.3%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校本教材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体育校本教材,只有2.3%的体育教师认为不清楚。有90.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74.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4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46.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形成。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的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校本教材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体育校本教材质量的标准,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校本教材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体育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看作是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3.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实践情况

调查发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体育教师为开发主体。其中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体育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体育校本教材质量有限等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正确认识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

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体育校本教材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其原因既有体育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体育校本教材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为此,有必要更新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

2.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体育校本教材

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体育校本教材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体育校本教材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体育校本教材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体育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3.不断完善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机制

体育校本教材评价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校本教材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体育校本教材本身的评价和体育校本教材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体育校本教材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体育校本教材开发过程的评价和体育校本教材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地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自我及学生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产品——“文本化”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体育校本教材实施过程的考查等。要克服以上不足,应该把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体育校本教材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体育校本教材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

4.创新体育校本课程的特色,彰显体育课程的魅力

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体育校本教材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体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体育校本教材质量的标准。体育校本教材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体育校本教材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体育校本教材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体育校本教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实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耿培新,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中国学校体育,2005(4).

[2] 文兰佃,李树怡.简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 李勤.编写体育校本教材的尝试.基础教育研究,2007(6).

[4] 王斌花.校本课程开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