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012-04-29 00:00:00张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始于2001年秋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观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的革新。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要随之更新。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加强师德修养,调整素质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做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学校的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新课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构上强调均衡协调的发展,评价上更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及其发展性,它必须随着时代、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新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地对话、积极地互动,这样才能构建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意义的课程。课程又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新课程是从原来的教材、知识发展到统整的、建构的课程,它既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是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桥梁。根据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使教学内容简化,贴近学生生活且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应会变得容易实施和比较亲切,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使学校的学习生活变得轻松,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

2.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灵使者和引路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传统的看法,不再把学生看成是幼稚、无知、听任教师摆布的、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人,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的、控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知识;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要相信只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个性差异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要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扮演好示范者、朋友、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

3.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掌握教学技能技巧,做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者、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远比教给学生大量的、现成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既给学生增加了负担,也给师生双方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学习计划,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由纯粹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具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那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和敢于创造的能力;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树立教育网络化的观念,对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有清晰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积极影响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又要防止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首先,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它对教育研究与改革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是保证教育研究与改革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核心知识,是教育研究与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包括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1)发现、分析并确定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2)信息搜集与整理的能力。教师应学会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并用口头或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整理。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并为科研积累有益的数据。(3)开拓创新的能力。课程改革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通常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4)反思的能力。教师必须经常反省自己,从经验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5)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或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若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行的。

4.要强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道德素质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素质主要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与改革活动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应具有的行为规范。(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教师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经常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而且这种劳动和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对等的。只有不怕辛苦、不计得失、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才能投身于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科学研究与改革是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3)虚心好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教育改革过程往往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支持与协作,只有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也随之带了素质结构的变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结构,成为一名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