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偏差与职业倦怠

2012-04-29 00:00:00陈建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健康,而且也会将负面的影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以往理论界更多地是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而实际上,教师职业倦怠较为根本性的原因来自于教师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固有角色,来自于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

一、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偏差的表现

1.丧失自我的“公仆”

教师公仆文化的出现不仅有其现实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尤其是教师圣贤文化和官僚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演变。历年来“十杰教师”的评选,媒体对教师牺牲自我、照亮别人的感人事迹的渲染等等,使教师的“公仆”形象表现为甘于清贫,痴迷工作,对亲人不近人情。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期待的“公仆”形象就是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而唯独没有教师自身需要的满足。这种期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职业基准和个体需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职业的魅力在这种只强调不断给予和牺牲中逐渐被消解。我国的文化传统有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已不把教师当“人”来认识,教育管理者或学校管理者也没有把教师当“人”对待,即便把教师当“人”来对待,教师也必须是如孔子一样的“圣人”与“完人”,是工作不知疲倦的“超人”。[2]

教师这种“无我”的生存处境与不相匹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很容易使教师在不同职业的相互比较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才会出现人人言教师重要、伟大,教师职业光荣,却没有几个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尴尬局面。这种来自社会角色定位的精神“高帽”使很多教师不堪重负,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牢骚和抱怨,职业倦怠也就由此产生。

2.接受学习中的“教书匠”

就我国目前的教师群体来看,出于谋生愿望和个人爱好去从事教师职业的仍占大多数,在职业活动中缺少创造性,多是被动的,缺少作为批判、作为反思和作为超越的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幸福的道路上来”。[3]反观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很多教师体会不到这个职业的创造性和幸福感,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教案和课堂,没有从“工匠型教师”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很多教师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如同工业流程中的人一样,是为着完成某道工序而存在的。当教师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而非教学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交流者和促进者”的时候,就会使教育教学变成一种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操作活动”。长期下去,教师会感到教育工作枯燥乏味,和社会上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其他职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缺乏专业自主的“消费者”

在很长时间内,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和学校管理之外,他们只是在课程目标和学校行政命令之后亦步亦趋,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和学校安排的任务。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很多教师只是各种政策和指令的“消费者”,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专业自主权。教师尽管被人们视为学生的权威,但他们同样受目标、课程以及知识的控制,教师与行政之间的服从—监督关系至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统考、分数、达标率、升学率,种种应试思维和行径,就如条条绳索捆绑着教师的手脚[4]。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生命的存在体,他们原本有各自的意识和特性,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而这种重“控制”轻“理解”,重“目标”轻“过程”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另一种忽视。

4.压力过大的“受审者”

目前,中小学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是奖惩性的评价,将教师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解聘、加薪、晋升、降级、减薪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模式阻碍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专业成长。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只能把自己的工作成果体现为可以量化的学生分数、班级名次以及升学率。教育中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下岗制、工资级别制,以及按级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使每一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学校实行教师解聘制,对教师一年一聘,如此短的周期,教师只能急功近利,在分数上下点工夫,把压力转嫁给学生。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他们相互竞争,以此来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班级的成绩,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相互保守,教学材料和信息相互封闭。这严重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使教师难以体验职业的乐趣和幸福。很多教师在这种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下身心疲惫,超负荷地运转,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转换教师角色,消解教师职业倦怠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首先,应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教师职业科学合理定位的宣传,引导舆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工作苦衷,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职业的影响和成果,争取为教师们创设一个宽容、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领导、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而非过高的期望,不要把一切教育责任都推在教师身上。其次,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职业声望。社会应该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给予教师适当的角色期待与社会期望,尊重教师的真实自我,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积极宣传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增加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轻心理压力与冲突的发生。要让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社会必须把“尊重教师”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要为教师减轻负担,取消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工作。最后,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在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使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社会尊重的职业。

2.更新管理理念,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人本管理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管理者要以人为本,把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承认并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尊重并容纳教师的个性,重视并实现教师的价值,开发并利用教师的潜能。管理者应把握有效激励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创造人生价值提供平台和良好机会。其次,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借鉴类似国外“教师中心”的机构,为教师学术和情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教师中心有专家学者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提出建议咨询与辅导,为教师提供专业信息,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5]。再次,应实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作为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群体,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和满足。发展性教师评价更易于形成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成就感。应注重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教师荣誉展台、教师才艺展示等平台,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教师工作表现和意愿,确定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3.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提高教师专业自主权

首先,教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会预防和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教师了解自我的人格特征,了解关于人格的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进行合理的调控,促使自己有意识地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因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往往造成自我意识出现一定偏差,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不苛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纳自我。其次,要提高教师在学校决策和教学管理中的参与度。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空间,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决策过程的分享,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归属感与公平感,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再次,要建立经常性的教师培训制度,以帮助教师度过职业倦怠期。可以实施校本培训和教师发展学校培训相结合,实行以老带新制度、进修培训制度、教师交流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度过职业挫折期,以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

[2] 明庆华,程斯辉.论作为“人”的教师.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陈培瑞.教师到底是什么.江西教育科研,2004(6).

[5] 王艳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