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般而言,我国学校德育是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调控等。
二、德育过程控制的方式
以德育人是育人的关键和核心,思考它的实效性,审视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究则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任何学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更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教育者需要对德育过程诸要素进行分析,需要对整个德育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使其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真正达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1.提前控制
所谓提前控制就是在德育过程开始之前所采取的控制。提前控制是建立在科学预测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有针对性的控制,是为保证德育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控制。例如学生入学时教师对其进行学校规章制度与学生守则的教育、校风校纪教育等;在校学习期间的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等;毕业前的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都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期间或毕业以后在思想上可能出现模糊认识、错误思想或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在组织德育教学活动中预先宣布课堂纪律、活动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将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及教育的实效性。
提前控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意图和要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德育过程,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不良情绪的发生,这种控制效果要优于事后控制。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复性,提前控制必须持续进行,直至学生形成稳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另外提前控制还要注意积累经验,不能凭主观臆测施控。比如有的小学老师上课前让学生把手放在背后,坐好,这种提前控制就是根据老师的经验得出的,目的是防止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但这种控制如果用在中学甚至大学就不切合实际了。
2.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德育过程的基本控制方式。德育过程控制本质是一种反馈控制,在德育过程中,反馈信息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对教学教育活动的反映和意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确定教学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使之处在优化状态。由此可见反馈过程贯穿德育过程始终。在当前教育形势急剧变化,外部诸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加剧的情况下,反馈控制愈发重要。例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否定,甚至轻视生命;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反馈控制才能不断纠正失误,修正偏差,保证德育过程沿着既定的德育目标发展。
反馈控制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如德育过程中对不良班风学风的纠正,对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纠正都是通过负反馈控制实现的。负控制可以减弱错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再比如为树立优良学风和校风,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进行正反馈控制,如评先评优等。
3.条件控制
所谓条件控制就是根据德育预测和事先设计,提供和创造一定条件,或者有针对性地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因素,促进德育的顺利发展,条件控制也是基本的控制方式。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条件作为基础保障。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条件实施有效控制,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物质条件方面需要育人的良好环境,有一个严谨、优美的育人环境。在精神条件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创建优良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良好精神风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塑造高尚品德,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4.异常状态控制
德育过程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一方面,学生不像机器一样完全被动地接受控制,而是具有自己的好恶和选择,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是个开放的系统,受外界影响而波动较大,这就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虽然有提前控制,但仍然会发生一些偶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德育过程异常状态控制效果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教育者的应变能力。教育者必须具备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偶发和随机事件具有爆发快、影响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处理这类事件主要是凭着教育者的经验、胆识、机制等能力。第二,信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系统控制离不开信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不同的形式向其周围传递着信息,偶发事件亦如此。偶发事件爆发前也具有种种迹象,但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及时采取果断的补救措施以控制事态。
三、德育过程控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德育过程控制除采用提前控制、反馈控制、条件控制、异常状态控制等方式外,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实施有效的控制。
1.超前性原则
超前性实际就是预防教育,把工作做在前头。德育过程控制坚持超前性原则,就是要求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变滞后式为超前式,不仅要在问题出现之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它,解决它,而且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某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好德育工作,防患于未然。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德育过程控制坚持主体性原则,进行主体性教育,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便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3.标准性原则
标准性原则是一切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任何有效的控制都需要客观的、精确的和合适的标准。没有标准的控制将是盲目的、不健全的控制。因此学校需要有自己的培养方式和规格,对德、智、体、美等方面都有质和量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标准。要实现德育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一套全面准确的德育质量控制和评估指标体系。
4.关键点原则
由于德育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及各种环境条件影响制约的复杂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各种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处处充满矛盾和斗争。在这一复杂的斗争中要纠正受教育者的不确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就必须认真研究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控制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控制住了关键点。
5.灵活性原则
由于德育过程控制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运行的过程,因此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严格的程序性。但由于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控制,而环境条件又是变化的,所有控制也要具有灵活性,要能适时地调整控制,纠正偏差,校对方向,保障控制达到目标或最大限度地趋于达到目标。然而这里的灵活不是随心所欲、不要原则的灵活而是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在执行德育整体计划前提下的灵活,是有原则的灵活。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德育哲学研究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