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基于主体间性的情感沟通及其实现

2012-04-29 00:00:00齐瑰芬徐新军胡政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3期

一、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特征

主体间性又叫交互主体性或主观际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所谓的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实践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1]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指师生之间借助一定的语言沟通、知识传播、技能传授和实践活动等载体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传播、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最终达到师生之间认同的一致并获得共同发展的交互性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一般而言,传统学校德育在本质上往往表现为一种关系或一种模式,即主客体关系或“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模式,仅仅承认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志,但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

主体间性德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共同主体作为德育的存在方式。德育是一种生存方式即主体间的生存方式,主体间性德育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师生组成共同主体,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双向交互活动共存。教育活动要逐渐脱离只有教师单向活动的境地。主体间性德育强调教育双方都是主体,双向互动是德育主体间交往实现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频繁转换角色,教师和学生同时既是信息传达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真正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的。一方面,教师凭借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对作为发展中主体的学生应当多一些包容,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教师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通晓一切知识,具有完备的能力素质,有时也需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和请教,以期共同进步。

二、学校德育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情感以沟通为目的,沟通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沟通作为与认知因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常把情感作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通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关注的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如何用情感来沟通受教育者的思想,以求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互动效应,这个过程中融合了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互动,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教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而没有教育双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则无法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师生之间经过一定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情感互动效应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普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充分印证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倾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效果。

1.情感沟通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由此可见,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倾注一腔的爱,热爱学生首先需要倾注一定的情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往往是在良好的情感沟通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为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满轻松和愉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和发展;而且学生的情感状况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其思维活动及智力活动的开展。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政治思想、社会道德等的传播能结合学生愉悦的心情、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而进行,将会大大提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可见情感沟通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沟通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人们需要以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得以进行。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由此可见良好情感是良好品德的行为动力,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源于良好的情感。所以教育者应该重视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情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好地内化学生的道德自律并外化道德体验,因此有效的情感沟通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3.情感沟通是克服人文关怀缺失导致的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途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激烈冲突,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日渐式微,善恶标准出现扭曲。心理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失去内心约束,信仰和道德缺失,在利益面前变得无所顾忌,甚至蔑视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由于缺少人文关怀,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实践告诉我们,师生的心灵相交,情与情的交融,仅靠“师道尊严”,以俯视的目光、居高临下的说教,动机再好,道理再深刻,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沟通将成为教育双方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元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内在动力,将会克服学生心理失衡现象。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情感沟通及其实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沟通境域,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其积极性,最终提高德育效果。

1.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主体—客体”关系或“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模式,在教育者主体已确立的情况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志,但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主体间性转向有助于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的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转向为建立民主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为只有民主的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情感交流沟通的氛围,才能与学生开放、坦诚地讨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通过一定的情感沟通达到彼此了解之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合受教者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引导。

2.加强情感沟通,促进对话理解

教育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师生之间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是“参与—合作”的关系,平等交往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情感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以情激情,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

心理学认为,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认识才有情感,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推动人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以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在德育工作中,如果教育双方情感投入、沟通和交融,就会引起彼此相同的感性冲动,会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或共鸣,产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心,促进对教育的理性接受。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调控下,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教育者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素养产生认同并引起共鸣,投入情感,发挥主体的最大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由此可见主体间性德育中情感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投入更多情感,以情激情,促进对话理解,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该文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2011YB04)的子成果)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