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际社会方能获得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这一主体仍然存在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一方面必须摈弃狭隘的本土观念,树立国际意识,具有国际思维;同时又必需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服务。基于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敢于、善于比较,积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培养出适应我国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更好地应对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另一方面更要立足本土,坚定地运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以及适用于我国的价值观念等本土资源,抵制西方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现代化不断发展、国际化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呈现出国际化和本土化两大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引进吸收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这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合理的价值选择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汲取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面对异质文化的交融、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大胆开拓,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实践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育人理念的国际化趋势
随国际化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生显著变化。针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反”、“堵”的应对策略。现在,面对思想开放且复杂、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教育对象,采取反、堵的方法,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已不现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通过积极应对,而不是单纯防御,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先进经验和知识等资源,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战略思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培养“国际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目标和理念。诚如日本临时审议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中所提出的育人要求那样:“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国际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契合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准确预见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现实。
2.教育内容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信息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的深入使得各种知识、文化和思想观念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共享,传统的以我国本土衍生的知识、精神、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等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组织形式,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也必然要求其教育内容与之相通。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人类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一些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中,描述了全球问题并将其归纳为如下一些问题: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鉴于此,由上述问题而引发的理解教育、和平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就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体系,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共识。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人类处境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此,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纳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之中,增强学生的共生意识、合作意识,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本土问题的同时所具有的共同的崇高使命。作为以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后继力量为重要己任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这一教育内容资源的应用。
3.教育方法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在走向国际社会的客观过程中,必需研究、借鉴和运用对我国有用的他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资源体系。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要具有如下两种国际化发展趋势。第一,国际社会化发展趋势。为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意识不断增强的教育对象的要求,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走国际社会化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国际社会各领域,尤其要探索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的,与学习、生活等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通过观念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的综合选择、建设和优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国际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全员、各部门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他国的发展状况,与国际接轨。第二,综合化发展趋势。一是面对国际化日益强化发展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在秉承、探索本土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效的方法。二是今天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丰富、知识信息接收面广,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思想、心理、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吸收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采用发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而后在这两点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符合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虽呈现运用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但不可能取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相反,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强劲,本土化的表现愈有力。这因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真正能够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织,国家仍然是国际交往的最高主体,而每个国家的利益仍然代表着各自国家民众的利益。所以,各国都在开发、强化、发展和利用自己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其后继者,为其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支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伴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的,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趋势
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这一本土化特色将在当前乃至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存在并发展,这也是与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性。但在国际化条件下,日益开放的交往中,多元文化的交汇、对话与影响显著增强。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中,在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条件下,在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的交往、竞争中,对我们的接班人进行主旋律教育,“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便凸显出来,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显然必须继续坚持用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其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然在价值观层面,则有着一元与多元的并存现实,即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价值导向的一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我们认为有一条最基本的底线:不能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削弱或否定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不能由于我国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而否定公民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惟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的国际交流互动中,才能掌控自我主动权,趋利避害。
2.教育内容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的质量关乎国家的生存发展。所以从培养人才的目的看,任何国家所要培养的都不是对本国冷漠、厌弃本社会的人,而是理解、热爱并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才智的人。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本土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以及承载其的物质遗产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就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土生于本国的,即与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和发展及其历史密不可分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这些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的本土资源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植根于本土的这些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之内的本土资源,如思想政治观念、民族精神、传统习俗和文化等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延续的重要精神动力支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比而言,本土资源更容易激发爱国情怀,产生更加真实的“力量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
进入新世纪,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不同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对话、融合更加广泛、频繁、深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相悖的现象: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对话与融合中不断强化。这意味着作为本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定要打开国门,不能封闭地传承和发展,一定要经由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对话中寻找自我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弱点,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内涵和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样才可能更加符合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具有勃勃生命力和鲜明内涵的“本土化”恰是因为“国际化”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特色和优势在开放对话的横向交流与比较中获得展现。当然,在寻求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若不考虑本土化、我国国情,只是片面重视国际化,则很有可能会淡漠民族、国家界限,从而危及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反之,忽视国际化发展,只强调本土化发展,则只会走向狭隘的现代地域主义、民族主义,错失国家的发展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中这样写道:“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的确,作为影响我国学生思想观念重要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民族化两大趋势中,前者是更能动、活跃的因素,国际化总是不断冲破民族化藩篱为现代化寻找发展之路。然而,从终极目的上说,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寻求所使用资源的国际化仍是为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服务,因为各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植根于各国既定的土壤,要受到各自不同国情的制约。而且任何外来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必须要与其所进入国家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或冲突、或部分融合、或趋同、或吸收,最终取得本土化的形式方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对本土化问题作过精辟论断:“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言以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既反对抛弃本土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味地追求“国际化”,而盲用或被动地屈从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削弱甚至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性;也反对在国际化背景之外谈仅凭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本土化发展趋势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但在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因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任务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服务于此,关注国际社会,汲取可资利用的国际资源。而在现代化较高水平、程度和阶段上,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本土化发展则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本土化发展解决的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个性问题,而国际化发展解决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两相对比显而易见,对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引进、比较和借鉴有益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于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外资源,更为重要。相反,若主观地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只依赖和重视本土资源发展,抑或有意无意地拒绝和抵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水平,当然也很难培养出能够迎接和应对国际问题的高质量人才。事实上,这样的本土化,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徘徊。只有当现代化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寻求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获得存在的意义,立于现代化充分发展之上的本土化,才能够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否则仍将是地方的、狭隘的,最终走向沉默和消亡。总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如《纲要》中指出的那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土资源在国际化背景中对人们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性,务必将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本土资源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所以,国际化交往愈频繁、深入,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本土意识教育,而应该严格依据《纲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香港: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发展之基.中国高等教育,2008(9).
[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