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很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没有教育专著,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对许多教育问题发表了革新性见解和主张。他不仅提出了关于儿童、青年、妇女教育的思想,而且对如何做一个合格教育者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在这些教育思想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立人”思想,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今天,我们再度审视鲁迅“立人”的教育思想,依然能够从中寻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
一、“立人”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坟·灯下漫笔》第一卷P212),面对中国社会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之间循环转换,国人在浸染一切的巨大“染缸”里变为“看客”的麻木沉沦,他树立了全民教育目标——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他希望通过教育,国人最终有“人的价格”,成为独立、自主、自由的人,能“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20世纪初,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从中国现实出发,又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全局,提出了他的“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鲁迅所提出的“立人”思想,表现了他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总体理解与把握,即以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几千年封建专制对于人的价值的贬抑,个性的压抑尤为甚。因此,鲁迅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战略着眼,强调人的个性价值与精神自由。所谓“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
在鲁迅的“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中,主张一条“先觉者的个性解放→国人的个性解放→立人→立国”的道路。在他看来,中国像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要传播新思想,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众多的“不沉觉者”进行思想文化启蒙。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应该必须以保障每一个具体个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即“立人”。“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用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鲁迅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新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教育发展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的变革,首先有赖于人的素质、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根本变革。我国推进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如何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非常关键,今天重温鲁迅的“立人”思想,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1.强化“立人”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全人”培养的育人观
“立人”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教育观。它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建设独立、统一、富强的现代化国家,需要一大批适用的高中级建设人才,而且社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但现有的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家庭和学校应教会学生勇敢地直面社会和人生,努力争取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以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创造力,使每个个体都能达到人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教育的实质就是保证每一个国民的自由发展。“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与美好的发扬,都充分地实现了个性的解放,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就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积极向上的表现,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精神,既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又掌握完整的法律意识,自然就成为一桩水到渠成般的事情。
2.树立“幼本位”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虽然说的是做“父亲”的原则,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育,换句话说,也不妨把题目扩展为我们怎样做“教师”。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他认为,年长者对于年幼者,“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在鲁迅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应是平等、理解和宽容的。他批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恩”的思想,提出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所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不图回报,而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长辈甚至可以做出牺牲:“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三闲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最为无私的爱,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教育者应该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理解孩子的天性,理解他们天真好学的特点,做孩子的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要重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和蔼若朋友”的师生关系,以此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和关爱,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鲁迅“立人”的核心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唤醒民众。因此,无论是他的文学作品,还是他的杂文,都是以先觉者的“个性觉”为突破口,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摒弃其自身的劣根性,确立新型民族性格,促成传统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根本转变,由单个中国人的自立,达到全民族的自立,实现“群体觉”。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4.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鲁迅一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鲁迅批评那种读死书的人说:“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告诫青年不要盲从轻信,不要迷信权威,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正确主张,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地思考问题,对自己遇到人和事能根据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善于吸取正确的,批判错误的。他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在现代教学中,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鲁迅主张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校门里面,“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读书杂谈》)教育者要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鲁迅“立人”的教育思想,主张让每个人去掉蒙昧,直面人生,树立自信,增强社会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确立人的主体性,追求精神的解放与自由,确立人的个体性。他的关于树立“自立”“自信”的教育思想仍有现实意义,它启迪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从孩子出发,为孩子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读书杂谈.而已集.国民新报副刊,1926-2-2.
[2]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