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组话语内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语言次系统。Clyne更是从具体的语言层面指出,语码转换就是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其实,一种综合的定义更会让学者们所接受,即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某一话语内的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不同层面所出现两种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现象,包括transference,code-mixing和borrowing等现象。关于语码转换的分类,语言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两分法,即情境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这是考虑到社会和语境的因素所作的区分。情境语码转换涉及到情境因素的变化,如第三者的加入、话题的改变、从轻松的话题转向一个严肃的话题等。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可能会影响会话的进行,或是导致交际的失败。隐喻语码转换一般不涉及语境因素的变化,在同一语境下,用不同的语言变体,目的在于改变气氛,引起注意等。例如,课堂环境、教师、学生间的会话主体不会改变,学习内容也不会有很多改变,师生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多属于隐喻语码转换。而另外一种将语码转换分为句内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其中,附加语码转换可以出现在句子中的任何位置,不只是出现在小句末尾。
一、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
对于一般语码转换,其交际功能十分突出,恰当的语码转换能够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也能体现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表明作者对会话对方的亲密度等。然而,课堂语码转换作为特定情形的一种语码转换类型,有其特别之处。因此,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也应该从教学功能和一般社会意义功能两部分进行论述。
1.教学功能
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有教学意义的会话比例占所有会话的绝大多数。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语码转换主要起到如下作用。
(1)澄清信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其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前面的英语讲解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教师可能会直接提供一个中文的翻译或是提供补充信息,如举例。例如,当教师需要解释A hot potato时,他说a hot potato, what does it mean?We can say“Many students believe he is a hot potato.”It means he is hard to deal with.许多学生都认为他难对付,他是一个 hot potao.
(2)提高效率。语码转换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确保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例如:
T:Have you ever read or heard of The novel The Sieged City?
S:Sorry I don’t know.T: Here,sieged means to be surrounded.
S:But I still…T:It is a Chinese novel.
当教师看到学生无法理解英文翻译名称时,直接点出来。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方便继续后面的讨论。介绍该著作,本意在于讨论它的内容,没必要在一个翻译名称上浪费时间。
(3)强调重点。语码的转换可以引起学生对授课内容中关键词语的注意。例如,当读到下面句子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教师会说an honest man lies?Notice this is a figure of speech,called pun,双关。
2.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不仅出现在学习内容的教授过程中,还见于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它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讲,对于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运用语码转换,可实现以下功能。
(1)表扬。当英语教师需要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他有时会转向用汉语来表达他的情感。例如:
T:The prefix“in-”means negative or positive?
Ss: negative.
T:很好!you’ve got it.
(2)批评。如当一名英语教师对迟到的同学说一声:“下午好!Go to your seat.Remember,no next time.”此时,教师通过汉语来表达对学生迟到的不满,通过这种更有礼貌、更温和的方式来缓解冲突。
(3)鼓励。当学生被提问时,由于紧张或是出现学习困难,学生总会沉默,或是答错。这时,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其树立自信。例如:
T:What’s the function of“sleeping”in the phrase“sleeping child”?
Ss:Used for“gerund”.
T:No.Try it again!再想一想!
S:Used for“The present participle”.
T:Right!Very good!
通过汉语“再想想”,母语的出现使得学生感觉自己的尝试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同时感受到老师亲切的态度。学生因此会受到鼓舞,会继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除了师生这种对话结构以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主动与教师之间都会发起会话。学生有时通过创造性的语码转换,可以起到改善紧张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引起注意等作用。如,教师生气地问一个正在睡觉的学生,“What are you dong?”另外一个学生说“睡觉ing”,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母语加目的语词素,这种新鲜的构词法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在欣赏这种创新精神中忘记了课堂睡觉这种坏习惯带来的不愉快。当然,有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课堂语码转换的模式
在二语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呈什么样的规律,哪些情况下多用目的语,哪些情况下多为母语,母语和目的语的比例如何?在语言教学课堂中,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又逐渐开始重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也不要求教师完全用目的语授课,可以适当使用母语。有研究发现,与双语教师相比,单语教师使用了很多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等的话语,使得他们在教师——学生的交际互动中不占优势。相反,如果能适当地使用语码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会加强。
现阶段研究认为,语码转换的模式主要是L2——L1—L2。有学者调查了几所香港中学英语课的语码转换情况,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都是大班授课;都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当涉及到英语词汇和语法时,教师不断在英语和粤语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大量使用粤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教师用英语(L2)讲解语法要点,然后马上用粤语(L1)解释,最后再用英语(L2)重复要点。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基本目的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教学需要,第一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用第二语言(L2);另一方面在中间阶段用L1,即母语,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内容。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教师还是主要以L2为主体语言,而把L1作为嵌入语言。大多数教师遵循从L2转换到L1,而且使用L1至2句后很快转到L2。
总体而言,目标语在外语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短暂的语码转换必定会再次回到目的语上来。在特殊的情形下,如语言难点或重点的学习,或是加强课堂组织,语码转换最容易发生。课堂语码转换研究方兴未艾,应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课堂语码转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同时,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课堂,这就需要对不同学习情境下的语码转换作对比研究。还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选取的语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会话材料。只有通过对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小组等所有情形的语料做全面的研究,才能得出真实的课堂语码转换特点。另外,除了对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介绍以外,国内学者也应该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同时探索语码转换研究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Blom,J.Gumperz,J.Social Meaning in Structure.In Gumperz,J.Hymes,D.(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New York: Holt,Rinehart,Winston,1972.
[2] 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Linguistics,1987(25).
[3] 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 University,1982.
[4] Lin,A.Teaching in Two Tongues Language Altern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City Polytechnic in Hong Kong,1990.
[5] Poplack,S and Sankoff,D.Borrowing the synchrony of integration.Linguistics,1984(22).
[6] 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外语教学,2007(1).
[7] 黄成夫.论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8] 宋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初探.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 阳志清.论书面语的语码转换.现代外语,1992(1).
[10] 姚明发.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广西社会科学,2007(3).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