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帮、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强调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从而使不同学生均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以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学生生源分布较广,由于不同地域武术普及程度、学生接触武术个体差异较大,因而学生在武术基础、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武术教学具有其特殊性:运动时经常有上下肢、左右手、左右脚同时分别做不同的动作,协调性要求极高,故此动作学会之后,必须经过学生多次实践,反复练习,才能较自如地掌握。教学中如果运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完全等同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很难使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无法真正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对实验班学生采取“传、帮、带”教学法,对参照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法。任选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作为参照班。实验前参照武术基础、素质测评表进行各项测验,经过假设检验,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基本情况一致,不影响实验的效果。实验时间自2011年2月一2011年5月,为期9周,课时36学时。
2.实验方法
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事先制定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专项基础调查、身体素质的测试,根据结果将实验班按优、差分成A,B两个教学组。由于A组同学具有较好的基础,用于完全掌握教学任务的时间较短,因此对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A组的每位同学负责帮助B组一位或几位同学完成教学任务,A组完成任务较好的同学给予总成绩加分的奖励;对A组由于不负责任任务完成不好的同学,负有连带责任,与他们负责的同学一起采用降级处理。B组同学要求保证能够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争取尽快进入A组;在经过一段学习后和每完成一个套路时,都进行测评调整。B组达到自己教学目标的学生即可升到A组,A组成绩差的学生降到B组,优升劣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实验
(1)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区别
全体学生如果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对B组来说要求肯定过高,而对A组来说则要求过低,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提出相适应的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应依据教学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同时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区别。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课堂目标、阶段目标、总目标3个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目标。
例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对A、B组进行初级长拳第三路中大跃步这个跳跃动作教学时,A组要求准确掌握整个动作要领,大跃步能够腾空,同时帮助B组的同学完成教学任务;B组要求独立正确掌握动作要领,能够完成大跃步的整个技术动作,不要求腾空;
(2)教学方法的设置要有区别
对参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传、帮、带”教学方法,使不同基础的学生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对于B组激励进步——升组,A组惩罚退步——降组,增加学生的竞争及忧患意识,而且对前次课的教学内容,后次课采用课前抽查的办法记入平时成绩,调动其课堂学习及课后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B组遇到困难,无论课上课下随时可以请教A组具体负责自己的同学,以保障完成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
(3)能力培养要有区别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涵盖能力的培养,而A、B组学生因自身素质的不同,其能力培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A组要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对B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正确理解、参与、模仿的能力。
4.学习评价的区别性
采用总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将在本学期中学习的升降幅度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之中,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使评价尺度与每个学生的不同进步相适应,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所获得的进步都能得到相应的认可。总成绩——期末成绩(40%+阶段考核成绩(30%)+平时表现(30%)。阶段考核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对A组评价技术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动作规格、劲力、协调、节奏、方法都要有严格把关,分值为80-100;对B组评价适当降低标准,要求做到动作规范、准确、熟练、流畅就给予60-90分;杜绝不及格率。平时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在整个武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表现是否积极主动,特别对A组同学是否能够认真负责,阶段考核成绩其负责的同学是否进步等等,也即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成绩升降幅度的总体评价。
二、实验效果
通过采用“传、帮、带”教学法的实验后,对两班学生的武术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实验班的成绩显著好于参照班,实验班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几乎杜绝了不及格率。通过差异性检验,两班的优秀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19.2%,对照班6.9%,P<0.05),良好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班46.8%,对照班32.35%,P<0.0l)。另外,通过对武术课的按层次分组进行“传、帮、带”教学实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有很大转变,课堂中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养成了良好的课后锻炼习惯;通过反复练习,使其充分消化课堂上的内容,较快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并得以巩固和提高;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满足,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分析与讨论
1.“传、帮、带”教学法符合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
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客观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兴趣、性格、气质、运动能力等方面,也即在同一方面,不同人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也不相同。“传、帮、带”教学法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专项能力和身体素质,并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有利于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2.“传、帮、带”教学法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为教学服务意识,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过程、特点、规律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这必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特别是教学方法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传、帮、带”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展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通过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传、帮、带”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通过学生之间的转化,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更加细致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运用“传、帮、带”教学方法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
动作掌握的初级阶段不宜采用此方法,进行“传、帮、带”的练习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当学生对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不能运用自如时,一般不要急于进行“传、帮、带”,因为在动作还未掌握好的情况下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如何正确地完成动作转移到如何完成任务上去,这样容易破坏正确动作的形成。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最佳的方法应该是一切过程尽量让学生主动来做。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贯彻以学生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指导思想。“传、帮、带”教学方法在武术套路普修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堂所教授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了相互正确评价的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学生考评成绩较大幅度提高,保障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传、帮、带”教学方法不但克服了武术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两极分化现象,还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克服了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惧与自卑,学生相互间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旗.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方祥.学校体育教学与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改进.体育学刊,2002(6).
[3] 黄懿.独立学院体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安顺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