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个案分析

2012-04-29 00:00:00林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2期

随着当前社会中离婚家庭的不断增加,离异家庭儿童低龄化的趋势正不断显现出来。因为离婚被许多孩子理解为是父母对自己的抛弃或遗弃,他们很难理解不幸婚姻中大人的所有恩怨,许多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离婚时遭受到强烈的创伤,集中表现出孤独、愤怒、焦虑、悲伤、慌乱或羞耻等诸多心理方面的危机,如没能即时调整可能会出现信任危机和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当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又往往不知所措,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以致孩子无法从中完全恢复,心理创伤常常持续下去进入成年生活,而这种有害的反应一代传一代,造成“恶性循环”,这也会给社会带来可怕的难以处理的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如何减轻离婚对孩子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就变得特别紧迫和必要。“短程治疗的目标不是‘治愈’儿童,而是要同时激发了儿童在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内在资源,并促使儿童的周围环境能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反应。更可能是儿童向成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是一名男孩儿,代名为丁丁。我们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后发现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情绪焦虑且不稳定。在这一年变得不像过去那样爱笑了,常常会哭闹和发脾气,一个人发呆和叹气,尤其是会产生强烈的对母亲的依念,无论什么时候母亲离开他,哪怕是一会儿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愤怒。一次母亲因事出差五天,丁丁寄放在奶奶家,奶奶说他每天都会哭上几次,而且不能提他的父母,否则他会大哭不止,他不断地给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又不知说什么,只是默默流泪,表情十分痛苦。当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父亲,见面时会很排斥他,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第二,注意力涣散,做事缺乏专注和兴趣。只要父母任何一人在他身边,其情绪就好很多;但他不能安心地看电视、画画或与其他小朋友做以前感兴趣的事,因为他总是要留意父母是否会离开,但同时又拒绝父母对他的亲近行为。教师也反映,丁丁最近有很大的变化,对许多学习活动没有兴趣,哪怕是过去最有兴趣的游戏也毫无兴趣,在集体中表现得少言寡语、胆怯和退缩。

第三,缺乏安全感。晚上入睡要人陪,常常做噩梦。这表明丁丁已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和紧张的心理状态,需要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帮助,使其摆脱当前的困境。

二、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因为离婚造成家庭生活和相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通过交流得知,早在两年前夫妻感情就开始出现问题,父母离婚后他被送到了外婆家。父母对丁丁的这种态度,使他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和信任遭受严重的损伤,产生了不安全感,导致孩子重新评价自己与父母的感情关系,他惧怕父母最终会抛弃他。

其次,关于“分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足。在干预之前,丁丁的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到关于离婚的问题,特别是对分离的原因、分离的方式和后果没有进行理智的、具体的、深入浅出的讨论和交流,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太小不理解,丁丁面对父亲的离开,被迫选择与母亲一个人生活,它所带来的分离感让丁丁感到悲伤和害怕。

再次,父母缺乏科学专业的帮助和指导。由于丁丁的父母较年轻,没有类似的经历,虽然也学习和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但对于离婚中丁丁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是没有心理准备的,也没有一个正确、冷静的处理办法,表现得束手无策;同时也不善于处理婚姻中夫妻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家校合作干预的目标及对策

1.亲情关注,抚平儿童内心创伤

(1)增加情感交流和沟通

建议利用谈话和绘画等形式引导孩子向父母表达悲伤的情绪,鼓励丁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建议他们全家一同看家庭影集或家庭录像,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让丁丁再次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告诉他实情,说明他并不孤独,永远不会出现被抛弃的情况。

(2)感受身体抚摸和拥抱

增加肌肤的接触和情感的表达,告诉他爸爸妈妈是多么爱他,虽然父母已离婚,但他们对丁丁的爱并没有改变,他还能真实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同时,不要把孩子当作惩罚对方的武器,这样做双方都没有赢家,无尽的悲伤只留给孩子,因为孩子会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己的过错从而内疚,他们年幼的心灵无法承受更无法分担。

(3)重建至亲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互信关系。

引导和帮助丁丁的父母注重自身的适应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克服消极情绪,正确面对离婚现状,在家庭中培养至亲和谐的气氛。我们帮助他们寻找冲突的原因,适当学习一些交流技巧,鼓励双方认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寻找有建设性的办法解决问题;正确面对离婚事实和将来的关系,我们一起讨论、交流,列出了一个需要澄清事实的清单。

(4)强化父亲与孩子的关系

我们建议各方面都应以儿童的利益为重,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护和会面计划,每周至少有一次探访;母亲则应该排除各种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干扰,积极主动地为丁丁与父亲接触创造条件,让丁丁尽可能不表现出对其父亲的不满情绪。丁丁父亲应以积极的方式和态度与儿童接触。我们让其父母亲制定出一个“父子互动计划”,使父亲在每一次见面时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好是单独相处,共同努力完成一件事。

(5)妥善安排儿童的家庭日常生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由于丁丁今后主要与母亲一起生活,将要面对一段时间的单亲家庭生活,在我们的帮助下,丁丁母亲找出当前困扰其情绪的问题,包括离婚后的孤独无助、缺少情感支持、经济压力增大、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等,共同进行交流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帮助丁丁父母双方进一步妥善安排家庭生活,使儿童的生活稳定、有规律,包括固定的作息制度、适当的看电视的时间;加紧对丁丁哮喘病的治疗等等。

2.家校合作干预,改善孩子的情绪状态

通过教师组织的丰富集体生活,引导儿童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让丁丁感受到集体的爱与帮助,满足孩子安全感和自尊的需要,及时消除焦虑、羞耻和内疚,帮助他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人和事。建议通过以下一些集体活动进行干预。

(1)体育课程干预

丁丁喜欢跆拳道这项具有对抗性的运动,但由于家庭变故已很长时间没有上课了,于是我们建议其父母继续让他去学习跆拳道,并建议其母亲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带他到学校的活动中心去打沙袋,发泄不良情绪。同时还建议多参加一些户外的体育活动。

(2)游戏课程干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教师出示小纸袋,告诉孩子们这是神奇的魔袋,你如果有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烦恼,可以悄悄地告诉它,然后把袋口封好,再把它扔掉,意味着你的这些不开心和烦恼的事情也就不见了、扔掉了。建议丁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他忘掉那些不良的情绪和痛苦的事情。

(3)谈话课程干预

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建议教师给丁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丁丁的妈妈与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关于“勇敢”话题的讨论,强调勇敢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培养他对父母的感情,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

(4)亲子活动课程干预

建议丁丁的父母多参加班集体的一些活动,如:春游、运动会、家校合作游戏活动等;在活动中增加共同的体验,分享快乐。教师也为丁丁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帮助别人的机会,帮助其尽快地重新融入到集体中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提高社会适应性。

3.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议丁丁的父母多带他参加家族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的亲情氛围;多带孩子与朋友们孩子一起外出郊游,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分享情感。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丁丁的父母没有回避问题、自我封闭,而是积极投入生活,接受来自学校老师、心理辅导员、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各方面的真诚帮助,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资源接受来自老师、专家、同伴的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Heidi Gerard Kaduson,Charles E.Scheafer.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刘稚颖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Martin Herbert.心理育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