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普遍认为是对个体学习权的确认,强调学习者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机会均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在传播与交互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学习方式,课堂已从传统课堂走向网络课堂,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得到体现。从而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一、城乡教育信息化鸿沟引发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1]。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因为,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使教学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教学法手段的创新,课堂中可以大量采用CD-ROM光盘、BBS、E-MAIL、ICQ、网上点播(VOD)、专家博客、卫星数据广播、甚至数字电视等现代化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技术,保证了远程学习、讨论、答疑等教学环节的进行,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独霸”讲台,填鸭式的教学程式。继而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着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和兴趣学习。也可以说,优质资源的共享缩小了教育质量的差距,有利于减少地区之间的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但是,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新的社会分化与社会不公被引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差异特征显著,并且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国家教育经费投资长期集中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城乡中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在1993—2002年间不断扩大,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由1993年的1.40和1.42都扩大到1.60左右,这表明城市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要高于农村的60%左右。[2]因而,必然出现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教育公平滞后等问题。而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多,信息基础设施将会得到完善建设。所以,城市的校园变成一个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拥有全新的学习环境,拥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拥有优质的学习资源。而落后地区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是“E”缺乏或者跟“E”无缘。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里,缺少信息素养的关怀,成为“技术盲”。[3]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和发达地区因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成为良性循环的“优势群体”,而农村和落后地区会因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缺失成为恶循环的“弱势群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起不到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反而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功机率。机会的不等普遍存在,谁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资源,谁就会赢在起跑线上。因此,社会对教育收费、教育投入、择校风反映强烈,从而加大了社会人员的流动性,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城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教育政策的偏颇
教育的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育制度的缺失和教育制度、政策本身的不公平所造成的。由于我国长期市场经济的影响,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造就了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即城乡教育等级制,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城市为主,城市成为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其次,法律监督监察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教育经费不到位、浪费等现象。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待遇远不如城市教师,并且还时常拖欠他们的工资,使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许多不利因素造成教育资源、资金、产品、人才的分配不公,使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由于分享不到与优势群体同等的教育资源,二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是在所难免的。
2.教学应用水平的局限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先行”。但是事实上由于城乡教育环境、水平的不平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地方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技术指导,在系统的兼容性与功能方面都缺乏学习,因此,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从事教学难度大,导致设备使用率低,教育功能不足,在信息应用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村中小学由于“E”缺乏或“E”无缘,学生还是在固定的空间、时间内,接受“黑板+粉笔+课本”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死板,思维禁锢,个个成为背书的机器,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缺失。
3.运行成本担负能力的瓶颈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学校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部门缺乏对学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的绩效考核。学校注重硬件投入,轻成本核算,效益意识不强,使得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超出实际能力的借贷,增加了学校设备运行的负担,加大了信息化设备运行的成本。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能否足额保障其要持续运转成为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下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国家层面上宏观调控差距
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政策,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财政困难县、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国家还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学校信息化装备运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为信息化设备的更新、软硬件的补充打开了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国家“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光盘播放设备401028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4566套,卫星教学接收系统278737套,已覆盖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学点78080个,农村初中2972所,农村小学250552所。[4]全国“农远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但同时,在教育经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经费监督体系。不仅要有内部监督还要有外部监管,要接受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将义务教育资源情况公之于众,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避免教育经费在层层下发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挪用、浪费现象。确保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有法可依,落实到位。
2.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运用使教学在传播与交互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使教育的公平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因此,师生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尤为重要。首先,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一是依托省市教育部门及电教单位,依靠所在地高等学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地,抓好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加强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加强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工作和学科教研究工作,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其次,营造学生自主化学习氛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依靠两个工具,一个是字典,一个是图书馆。而今天,互联网这个学习工具将会给自我学习带来新的视域。学生学会掌握信息网络及技术的运用,可以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在网络上进行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彰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一代新人。
3.校企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基础工作。学校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多媒体资金投入,让教室和图书馆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金投入一是靠政府支持,二是联合企业共同经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其实是校企优势的互补,通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一套校企合作的产业模式。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农村初中工程和正在论证的一系列学校建设工程,都把信息化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升温,也为近几年来低迷的IT市场带来新的亮点。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巨大,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庞大工程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就需要IT企业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方案,准确、科学的需求定位(产品供应、售后跟踪服务等),有效的项目运营能力和产品开发,使我国的网络教育拥有更多的优点: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网联合机制以及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保证边远地区信息化进程得到落实,并真正地掌握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春霞.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科学,2007(6).
[3] 刘磊.城乡教育公平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化,2005(7).
[4] 陈瑞.“农远工程”建设与应用的对策研究.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CD],2007.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