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教学中,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恰当的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三种导课方式:(1)设置悬念法。(2)典故引导法。(3)时政新闻导入法。无论采用哪一种导课方法,都要注重时事性、趣味性,切忌空话、大话,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晏子的行为。等学生从这一方面认识到晏子后,再接着引入课本上“晏子使楚”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分析引出新课内容: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有机结合了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课堂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往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在中午吃饭时突然大哭起来,老师跑来问她为什么哭,这个女孩子一边抽泣一边说:‘今天的鸡蛋太硬了,没法吃。’原来,以往她每天带的鸡蛋都是妈妈事先剥好的,而这次由于时间紧张,妈妈没有为她剥掉鸡蛋壳。”我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将这个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紧接着,我抛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是否犯过同样的错误?”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定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但给课堂增添了轻松感,而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让他们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人生自强少年始”内容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都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曲,学生兴趣大增,部分学生甚至跟着唱起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歌词:“有什么难题去牵绊我都不会去心伤,有什么危险在我面前也不会去慌乱……在什么时间都爱开心,笑容都会飞翔,就算会摔倒站得起来,永远不会沮丧。”最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首歌曲的感悟。从歌词与旋律中,学生进一步领会了面对困难应发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歌曲中领会到了自强的意义。
四、通过分析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合作探究的常见方式。通过讨论,既活跃了学习氛围,又让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如在讲“自立的必要性”内容时,课本上呈现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状告父母、要求父母承担其上学费用的案例。在讲这个案例时,我把课本内容拓展开来,提出问题:“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啃老族’,大家想一想,父母有没有承担我们购房费用的义务?”这一热点话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表演,既能展示学生的才艺,丰富课堂活动,又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如在讲授“享受学习”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假设了一个场景:“假如回到200年前,设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然后让学生自编剧本,展现古代人学习的苦与乐。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习中的苦与乐,达到了教学目的。
六、回归生活,授之以渔
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也要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最实际的效应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政治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身边的诱惑”内容时,在讲解了课本上列举的种种诱惑后,我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诱惑,并运用课本知识去分析,最终学会正确对待身边的诱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落实课改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摆脱学习的烦恼,真正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