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这一年对学生、教师来说是紧张、忙碌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复习好历史这门课程呢?为了扎实有效地使学生复习好功课,顺利地通过高考,取得好成绩,笔者愿与同行切磋、交流,并粗浅地谈一下高考复习过程中本人的几点感悟。
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要把高三的历史课上好,对我们教师来说,首先,要不断地熟悉教材,认真地研究教材。当然这方面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譬如:从多个切点提问教材、自己编题、翻阅历年高考题、了解学生的薄弱处等。其次,作为历史教师要力争做一个多面手。也就是不仅对本专业知识要博、精、深,而且对政治、地理学科知识平时也要注意涉猎。在前几届的高考复习中,本人这一点做得还比较好。在引领高三学生复习时,利用《历史学习》、《考试报》等报刊,细心地研究分析许多设计新颖的题,如对一些时政热点进行及时分析,一些小综合题往往能把政史地三科知识牵连在一起。当一位历史教师兴致盎然、精彩地分析一道地理或政治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很高,收效也比较大。再次,复习时要注意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所学的东西才会系统化。但如果只片面强调宏观把握,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框架、无血无肉。所以讲课、复习时要让学生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抓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复习封建专制制度时,粗线条的我们要知道它的发展阶段、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同时我们又要从细处着手,可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所采取的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异同,可分析明太祖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还可回顾清代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斯图亚特王朝等。最后,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动手的习惯。譬如:有时我们课前留有设问,自问自答,有时把给出的答案故意说错,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总是带着批判的精神听我的课,这既让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不盲从教师的观点,而且如果设计的角度好,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让学生动手也比较重要,如我让学生迅速看完教材中的某段内容或者相关的历史地图,然后让其在黑板上完成我设计的各类型题,这可使其有效掌握知识,也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
同时,我们要进行多方训练,尤其是高考复习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些缺陷、不足和易错题。首先,高考复习时不要患得患失,对考试说明中没有的内容要果断地舍弃,但这绝不意味着复习时不讲这些内容,因为好多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我们跳跃式地复习,等于割裂了历史,这样掌握的知识必然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其次,高考复习时要求稳,不能时快时慢。教师就像总司令,面对高考这场残酷的“战争”,只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才会鼓舞“学生军”的士气,也就是说复习时要给学生胸有成竹的感觉。再次,高考复习时,不要猜题、押题,只有扎扎实实地复习到位,临考前才可以圈划几个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考点,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甚至会乱了“军心”。最后,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多和同行、学生交流,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不要亡羊补牢。
总之,高考历史复习内容庞杂、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时必须要有的放矢,力争在授课质量上课课争效率、章章有进取,让学生在复习阶段天天有收获、时时有进步。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性认识:(1)从中国政府的抉择过程看:抉择艰难曲折,经历主动“闭关”—被动融入—被动“闭关”—主动融入的过程。反映出中国人对全球化认识的逐步深入过程。(2)从抉择的原因看: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不同判断影响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抉择,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抉择的关键。(3)从抉择的结果看:“闭关”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融入全球化虽有风险,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主动顺应全球化趋势是中国的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