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路
我校近年提出了“20+X”的“生本课堂”学教范式。“20+X”中的“20”是指在一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的一个底线要求,是“先学”的时间,是在教师简明扼要的导学后或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20+X”中的“X”则是教师的“后教”,它不是教师按传统的思路“教”,而是“以学定教”。
按照学校课改要求,依照教学计划,笔者将“地球的自转”这一堂课选为公开课并在学校进行展示。利用导学稿通过“设疑导入——自学解答——模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释疑”的思路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学生和听课教师的认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2.过程与方法。(1)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领会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2)增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难点: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演示]投影,演示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
[师]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呢?
[生1]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生2]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师]很好,现在两位同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那么太阳的东升西落究竟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还是地球公转引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导学稿的要求(一),完成“地球的自转”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学生边自学看书边完成导学稿,对照课本提示完成小组活动并将活动结果填入导学稿中空格处。笔者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操作及时进行指正,学生根据笔者指导整理知识要点。留时间等待学生完成“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这部分知识的自学、思考和讨论。
[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
[生3]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笔者要求学生与我一起,伸出右手,用大拇指代表地轴,并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就代表地球的自转运动方向。接着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请学生按导学稿的要求(二),自学并完成昼夜交替的相关内容。
[师]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在语言的表达和形成的原因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4]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太阳照到的是白昼,照不到的则是黑夜。这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夜之分,比如现在我们在上课时是白昼,而美国则是黑夜。昼夜交替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更替了。
[师]分析得太好了,大家也都清楚了吗?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生5]只要是自己能发光的恒星就没有昼夜现象,比如太阳;像月亮、地球,自己不会发光又是不透明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
[师]解释得太好了,能够举例论证不简单啊!教师继续请学生思考下个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好处?
各小组代表发言,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在评价时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结论中的合理部分。
[师]请同学们交流导学稿中昼夜交替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投影片上找出晨昏线,说出晨线、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
[生6]略。
[师]]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