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翻开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还是翻开各省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条能力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所指的“再认再现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记忆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多数学生历史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忆能力较差,这些学生不能清晰准确地讲清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和业绩,重要的历史事件、组织机构以及与此有关的重要的时间、地点,更谈不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去归纳、概括、挖掘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学生学习历史很费劲,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深感痛苦。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记忆缺陷呢?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归纳记忆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们要把那些基本的真理(事实、规则、数据、各种各样的说明、依存性、相互关系、定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因为这些东西在生活里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的,如果不会运用他们,不能在必要的时候从自己的记忆里找出需要的东西,那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学习,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这些所必须掌握与牢记的知识是解释各种新事实、现象的钥匙,是思绪的工具。如教师在讲解“两极世界的形成”内容时,要向学生讲明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如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概念,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类似数学公式的概念的内涵,才能归纳概括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要求学生弄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不死记硬背。比如“王安石变法”是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要想从全局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个知识,那就必须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去理解,即从背景、措施、性质、结果、意义方面去理解。只有抓住概念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才能记得牢固、长久。
3.培养学生复述的习惯。记忆存在缺陷的学生,往往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复述已经学过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被记忆的材料在一分钟内不进行复述的话便不能长时间记忆。及时复述可以帮助历史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改善记忆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外,教师和家长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复述当天学过的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复述知识难点、重点并做详细的解释,以达到理解、记忆知识的目的。
4.强化记忆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对容易遗忘的知识做各种标记、写评语。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或关键词处使用易辨别的记号,并在头脑中呈现几遍。如在记忆清民族关系时,其中少数民族的名称、民族首领及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内容比较难记,可让学生结合历史地图去记忆。在教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内容时,教师在介绍“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功绩”时可投影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以加深学生对康熙帝功绩的理解。
5.运用联想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向联想比较,如从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结果和影响方面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也可以横向联想比较,如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可以得出两次改革在背景、目的、性质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点。运用联想比较法不仅能使学生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运用规律记忆。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学习时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讲解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时,都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技方面阐述。经济方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都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方面:都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文化和科技方面:都促进了近代文学、科学的发展。
当然,克服或改善历史学习中的记忆缺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无定法,记无定律。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多指导,对教材、学习内容多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成就学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