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时,大部分学生所谓的复习就是捧着数学书反复地背诵那几个数学概念或计算公式;有的则把数学书一会儿翻到前,一会儿翻到后,不知看什么好,纯粹装样子而已;有的尽管看得很认真,却漫无目的。综观这些现象,不难看出其实是这些学生不知如何自主复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自主复习实属必要。
一、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
复习是认知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而是力求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与新授内容相比,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对学生来说不再具有新鲜感,往往显得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问一些学生早已学过但容易忘记的相关概念、知识点等,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教师就可借机指出“学过的知识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引导学生领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含义,“学而时习之”的道理。让学生知道通过及时有效的复习,不但可以防止遗忘,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学生懂得了复习的必要性及其道理,自然会产生复习的内驱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复习的目标
思想上有了认识,心中还需有目标。现在许多学生之所以不会复习数学知识,就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复习的目标,导致复习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复习的目标。如:复习什么内容?怎样复习?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问题在复习之前学生都需要明确下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了避免复习的随意性,体现复习的计划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复习计划,把复习内容、时间安排、自我要求等写下来,增强自主复习的目的性。只有复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收到实效。
三、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相对于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来说,平时所学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局部的。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整理,形成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整理知识,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复习做好准备。
1.归类法。小学数学内容一般可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应用题、量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以及统计图表”这几类。对于平时所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就可整理到相应的类别中去。
2.图表法。有些数学知识内容较多,关系不甚明确,利用图表法就可使其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例如对数的分类整理,用网络图就可以把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较清楚地表示出来。
3.比较法。对于一些相似或相关的知识,可整理到一起分析比较,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进一步认识各自的特点,掌握规律。例如,除法、分数、比这三个概念的复习,可从组成的各部分之间先找出相互的联系,再找出本质的区别。这样有利于对这三个概念的领悟。
4.积累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数学中有相当多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难题巧解的方法容易被忽视。有的学生对一些题目当时是听懂了,会做了,可时间一长就忘了。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做有心人,把平时做错的题目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及时整理到笔记本上,这对自主复习十分有益。
当然,知识的整理可边学习边整理,也可阶段性集中整理。总之,整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明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复习。
四、指导学生自我检测的方式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运用。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只有把复习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练习中去,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习题或试卷来进行自我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检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这样边复习边检测,通过自我检测又进一步巩固了复习成效。
学生自主复习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复习、增强自主复习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培养自主复习能力,增强复习实效。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