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探索能力

2012-04-29 00:00:00汪秀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6期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倡导的正是对话、合作与探究。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有激情和趣味的学习。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每次设计教学时,对情境的构思一直是笔者教学的重心。笔者一向认为一个有魅力的课堂来自于美丽的问题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笔者曾引用过一个比喻,“知识犹如香浓的咖啡,情境犹如精致的咖啡杯,滴滴香浓的咖啡如果注入精美的杯中,那得到的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能带来视觉上的满足。” 笔者执教的区级录像课《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笔者创设了让学生谈谈对生活中单位“1”的理解这一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却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让学生先对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事先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单位“1”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就较容易摆脱抽象的干扰,把分数的意义聚焦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笔者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这个探究活动的设计,笔者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向学生提供了能充分从事这个数学活动的材料,并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时间。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问题的过程中被深化。这种对“1”的意义的建构过程,有效强化了把多个物体看为一个整体的数学眼光,借助对“1”的意义的建构,实际上突破的是对分数中抽象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活动情境,经历探究过程

叶澜教授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其与同伴进行交流。如教学“打电话”时,笔者运用了这样一个情境:漳州最近在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校艺术团表演的童话剧不仅进入了决赛,而且将被选送到电视台表演,团里的林老师要尽快把这个好消息通知给7名队员。然后出示题目:“学校艺术团共有7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由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导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将探究数字由书上的“15”变为“7”,不仅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而且为探究最优方案节省了时间。提出问题之后,笔者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共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分组是个好办法,怎么分呢?②分组越多越好吗?试着研究一下。③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不空闲就能节省时间了,应该怎么分组呢?在这三个设问中,笔者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学生的讨论、操作、交流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由此才有了学生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与层层递进的问题呈现,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三、设计开放性的活动,促进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如在一次数学课上,笔者让学生用可能性的词语描绘生活中的事,当有学生说出青蛙经常生活在水里时,另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青蛙应是偶尔生活在水里才对吧?” 笔者在备课时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次意外竟然成为一次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途径解决了问题,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感。

当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若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