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似乎也越来越“理性”,已经看不见他们一二年级时那种“小手举得很高、小脸涨得通红”的现象。除了年龄因素之外,学生的思维长期顺从老师,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自己习惯性的懒得思考,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因素。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但其自身引发的思维却是深邃的、令人思想澎湃的。只有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活力课堂的起点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初学的时候把知识置身于某种学生熟悉的情景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的过程中如再结合多媒体,能更好地调整学习的状态,构建几近完美的活力课堂。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当教学完用字母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之外,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 一个数从魔盒的左边飞进去,从魔盒的右边出来就变成另外一个数,如5飞进魔盒,出来之后就变成8。学生对这样的变化感到非常的惊奇,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之后,笔者让他们猜测如果20飞进魔盒之后,出来的数会是几呢?最终学生猜测魔盒中可能有一道算式让进魔盒的数自动加上了3。因此学生也就理解了形如a+3这种含有字母的算式所表示的内涵。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有时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思考,甚至让学生偏离思考的方向,所以设置情境时要做到“形神聚集”,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这条主线。
二、鼓励质疑,活力课堂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从一方面说明就知识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某种疑问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质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学生就某种问题进行深思而不解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是一种质疑,不经任何思考,随随便便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敷衍的一种表现。当然学生是否有质疑的能力和教师平时的教学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如教学《1亿有多大》这节数学活动课时,笔者问学生,一张纸厚吗?大家都微微一笑,这一笑告诉笔者:我的学生对一张纸的厚度不以为然,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一亿张这样的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他们刚开始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能,可是在他们的心中老师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有些学生进行了思考和想象,他们还是觉得不可能,那一亿张纸叠起来能高过珠穆朗玛峰?学生有了质疑,便有了学习的动力。笔者清楚地发现学生慢慢陷入了沉思,或比划着或演算着,其实笔者并没有要求他们证明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一会儿后,有学生说老师的话是正确的:他找了一本200页左右的书,估计是100张纸,用尺量了是约1厘米厚,那么1亿张纸大约高1000000厘米,也就是10000米,的确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1000多米。
三、延迟评价,活力课堂的助力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上课的时候经常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就某道题目提出自己的解法时,教师往往自己作为裁判。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就会很漠然:反正老师马上就要说明对与错的,我们没有必要思考,听听就够了。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是一个旁听者,听取学生的回答,更要听取其他学生不同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洞悉学生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式,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遗漏之处,收获意外的精彩。
如在六年级总复习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李师傅加工1600个零件,前4天完成了1/5,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要多少天?学生很快得出了最终的结果。笔者正准备完成下一道题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4×5=20(天),其他学生迟疑了,笔者没有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解释这样解题的理由,也没有做出裁定,而是装出一副故作思考的样子。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这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时空,很快,有学生举手解释了这样一道算式,同时列出了类似的其他算式。
四、趣味练习,活力课堂的延续
很多学生把课外作业当做一种负担,因此做起来草草了事,这样不但影响了学习,而且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充满活力的课堂延伸到课外。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笔者没有直接布置作业本上的题目,而是要求学生给长方体的牛奶包装盒再做一个“包装盒”。要求盒子展开后六个面是一个完整的展开图,并不是零碎的六个面,并且看谁在做的过程中浪费的材料少。在完成作业后有学生告诉笔者他的想法:开始他觉得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太有趣了,不过又很简单,于是找了一个牛奶盒和一张大纸,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忽然觉得无从下手,经过思考觉得应该先测量长、宽、高,并且考虑如何剪裁。在此过程中这名学生熟悉了长方体的特征,觉得这样的题目有挑战性,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催自己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能让学生乐学、好学,让数学的血液在学生的生命中流淌。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