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并非所有问题情境创设都十分有效,因此,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一、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数学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时,创设了以下的情境:一天小丽去商店买东西,当选好东西准备付钱的时候,她摸了摸口袋,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这时小丽的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0”自然而然呼之欲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情境创设要注意激发兴趣与认知冲突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设置要注意激发兴趣与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知之间的冲突,或是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发给每一个小组圆锥、圆柱容器各一个以及一桶水和一盘沙,并且说明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让学生设法算出圆锥的体积。接着让学生用以上实验器具、直尺等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它们的体积有何关系?
三、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在“比例尺”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看看哪一组画得像。接着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归纳总结,认为画不像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不知道怎么确定方向,一个是不知道实际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再画在纸上。事实证明,这样设计的效果要比出几道纯数学题让学生解答好得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一门艺术,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情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艺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情境创设要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 然而,在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到底应用什么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是生动活泼的数学故事,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现象,还是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如数学的抽象性、简洁性、严密性、精美性)?对于这样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唯一的回答,各方面兼顾应是更明智的选择。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一课时,创设情境如下:一个学生吃饭时不小心把一双筷子掉在地上,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只筷子掉在地上时有哪几种情况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回答。继续往下听,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希望学生说出“平行”和“相交”两种情况。创设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不能说教师不卖力,可仔细一想这样的情境现实吗?两只筷子掉在地上,我们想到的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谁还去想它们之间构成的位置关系?这种问题情境是不现实的,只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得数学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
综上所述,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