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文化,寻找数学的别样红

2012-04-29 00:00:00楼飞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1期

用诗韵文化来形容数学,似乎有点哗众取宠。其实不然,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一花一枝一矶石,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黄叶一僧归”的诗句在你耳伴响起时,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开始重新审视在你眼里一直都是繁琐、深奥、索然无味的数学?

一、数学的源远流长

打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不光是诗词歌赋,还有数学这朵生生不息的奇葩。《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折射出来的不光是数学作为文化的魅力,更是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见证。充分挖掘这些数学文化的内涵,会使单薄的课堂变得有纵深感,从而增加知识的厚重度和文化意味。

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设计:你知道《九章算术》中“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中“方田”指的是什么吗?这里的“广”又是什么意思?“从”呢?

教学“圆的认识”时,不妨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从字面得出:中,中间;同,相同;长,长度。意思是圆中间的每一条经过中点对折出来的线段是一样长的。从而引出学生对圆内所有直径、半径都相等的验证与探究。

在教学“负数”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古往今来对于负数的书写形式等。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数学发展史,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数学的耐人寻味

“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含蓄美。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二)死(四)妻(七)散(三)”。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学这份耐人寻味,不光在数字对联中有它的踪迹,在数学思考中更是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张聪、王仁、陈明三名教师负责五(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工作,每人教两门。现在知道:①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②王仁年龄最小;③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④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⑤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请判断他们三人分别教的是哪两门课程。

根据③,我们可以知道张聪不教体育和数学;根据⑤,我们可以知道王仁不教语文和音乐;根据②④,我们可以断定王仁绝对不教体育。既然张聪、王仁都不教体育,那么陈明一定教体育。再根据③,就能推出教数学的是王仁。根据④,教体育的肯定不教语文,那么就只能是张聪教语文。根据⑤,我们可以推导出陈明教音乐。然后根据①,可以知道教数学的绝对不教英语,那么既然王仁、陈明都不教英语,就只能是张聪教英语。那么最后一门美术自然是王仁教的。

用列表法揭去层层面纱,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细细玩味,细细推敲,你会发现原来数学中亦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妙,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三、数学的抑扬顿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诗词中有“对仗”,数学中有“对称”“平移”“旋转”……大自然中还蕴涵着许多数学的美。如花瓣的瓣数、向日葵的花盘、音乐的和声、行星的轨迹、黄金分割比例……这一切中无不透出数学的美。

如在学习“比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黄金比例的美和它的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的身上,在数学书封面里,在16K、A4、8K纸上,在《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里……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来欣赏和创作一些由圆组成的一些图片,如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尽显圆的魅力。再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可以从苏州的园林、京剧的脸谱、花卉说开,通过图片欣赏来达到感觉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目的。还有平移、旋转、放大、缩小无不折射着千变万化的美,我们可以在这种美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数学,了解数学原来是那么的丰富与神奇,感受数学的视觉之美。

诗歌是美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学同样是美的,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数学文化,彰显它的所有魅力。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