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2012-04-29 00:00:00夏国祥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1期

教学改革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为他们今后实践能力不断向“高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学生初步实践的三个层面:理解型实践、发现型实践和应用型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一粗浅探讨。

一、理解型实践

理解型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生活本身充满着许多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进而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关的道理。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了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请看以下题例。

【案例1】 千米的认识

1千米不就等于1000米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不少学生常在作业中出现“一座楼房高15千米”之类的笑话。如何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加以理解和掌握呢?课前,我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1千米(先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则只告诉学生跑五圈,要求他们务必跑完全程)。数学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这次赛跑的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学生们似乎忘了这是一节数学课。这时我话锋一转:“咱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是200米,谁能算出这次每人跑了多少米?”学生很快口算出答案:“200×5=1000米。”这时再告诉他们,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现在,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几个学生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就是我们跑的五圈嘛!”这样,“1千米”的路程,已在学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因为,这一路程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发现型实践

发现型实践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极力倡导数学教学的“再创造”。他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下面再举例来说明。

【案例2】 圆的周长计算

课前,让学生自备一些直径分别是10厘米和其他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以及线、直尺、卷尺或米尺等。教学片断如下:

(1)引发猜测。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形纸片,让他们估计一下,这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并说出估计理由。教师及时将学生反馈的估计结果及理由整理如下:

(2)实践验证。让学生根据自备的圆形纸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各种验证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交流验证结果,得出结论: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是31厘米左右,即3倍多一些。是不是其他圆的周长也有这样的规律?让学生再进行实践验证。

(3)认识升华。教师肯定指出同学们的活动表现,并告诉他们,今天他们都当了一次数学家,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1990年,人们运用计算机已经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10亿多位数。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真正地能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发现型实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应用型实践

应用型实践即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行的实践,即初步的社会实践。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并命名为“我发现的百分数”,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热情。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融入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实践,着力于应用型实践,精心构建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立体机制,每位教师都应充分相信并实施一句教学座右铭——实践出真知。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