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摇摆之后,那些激情和活力稍稍淡去,重新浮现出来的是沉着和冷静。教师们对教材二次加工呈现了审慎的态度,不再急于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塞入那些大人们认为有趣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更加注重了指导的策略,让学生能有真切的收获……这些变化,是教师们在积极的探索中,对数学学科本质的回归,其中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一、有限制的二次开发教本
对教材进行积极的二次开发,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实际,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一些,改变了教学内容孤立、封闭和僵化的弊端。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差,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了过多、过早的补充,随之是对教本内容进行了随意性的删减,极端的表现是将教本抛到一边,另起炉灶。其做法背后的原因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更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加和减》单元中,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新授课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问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并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在教师的鼓励下,其他学生也千方百计提出各式各样的三步计算问题,教师组织讨论逐一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教学的后30分钟只讨论了3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这样的做法是教师对于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使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少数优秀学生的舞台。
可见,教师在迈进课堂之前,应吃透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本中编者的意图,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合理地进行了教本的二次开发,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在对教本做“加、减法”时,要经过反复的斟酌,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让教学效果显著。
二、强有力的参与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不可替代,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习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我们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给学生、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教师们又常常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去“探究”,特别是在关键之处,教师们缺少那“临门一脚”,缺乏必需的有效的指导。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一位教师先复习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出示例题“23-7”,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先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接着小组汇报说说各自的想法,有的说,个位减7不够,我就从20里减7得13,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3得16;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还差4,我就从20里取出4得16;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我就从20拿出10变成13-7得6,剩下10再加6得16……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展现了他们灵活广阔的思路,以及求新求异的积极思维,教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说出“做一做”中各题的口算过程。
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在这个关键的收尾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由于教师没对众多解法加以分析、比较,没有强调第三种方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尽管课堂充满生机而热热闹闹,但对学生的后继学习,特别是学习多位数减法、小数减法和除法造成了困难,教师需要在后面的时间里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三、让课堂沉寂冷静下来
数学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并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离开了这些,表面热热闹闹,那将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所有的形式,无论是小组合作、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等,都必须以“问题”为核心。由此来说,沉寂的课堂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学生静静地、独立地思考是数学课堂上最为艳丽的风景。
例如,笔者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先出示了这样一组图形:
8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长方形,9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一个正方形,6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数小方格,能够很容易地判断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接着,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图形:
由于三个图形中的小方格大小不一样了,学生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课堂上陷入一片沉默,我很欣喜这样的沉默,因为这代表了学生正在全力迎接智慧的挑战,我微笑着耐心等待,最终学生们达成了共识,因为组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比较判断图形的大小。基于这样的分析,自然地引出了面积的单位,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后继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摇摆,在摇摆中我们逐渐找到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和谐的平衡点,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数学课堂回归冷静,真正凸显师生“双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学习成长!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