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简约”并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简单问题复杂化”,也就是“慢教”的艺术。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来谈谈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慢教”。
一、 一个动作反复研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一课,我着重思考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教材为什么以“平移与平行”为课题,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哪些联系,我又该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联系呢?最终,我选择了“推窗户”这一动作为突破口,课堂上我共向学生演示了三次推窗户,收到了奇妙的教学效果。
在讲平移时,许多学生都提到了推窗户这一动作,我进行了演示,这是本课第一次“推窗户”。为了从平移这一动作引出平行线,我进行了本课的第二次“推窗户”,在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窗户的一条边框是如何运动的,使学生感受到,无论窗户推到哪个位置,这条“直线”(边框)始终是“并排”走的,接着让学生利用铅笔在格子图(小字本)上模拟窗户这条边框的平移过程,进而引出了“平行”这一概念。
在指导学生画平行线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下一条直线,让学生说说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条它的平行线,学生指出只要将这条直线平移就可以了,于是我拿出一块三角板,让三角板的一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然后“非常认真”地做了一个三角板向上移动似乎“平移”的动作,画下一条“平行线”,并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基本上认为这条线不能称之为它的平行线,其中一位学生是这么说的:“这条线看上去很像平行线,但是老师在移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只要手稍微抖动一下,哪怕只有一微米的差距,这条线延长后它也会和原直线相交的。”这时,我非常随意地推了一下窗户,提问学生:“你认为现在这条边框和原来所在位置的直线是平行线吗?为什么?”几乎全班学生都指出了:“窗户的边框在推动过程中不会走动,因为窗户是有轨道的。”这时我故作“恍然大悟”:“原来移动时加上一条轨道就不会晃动,就能确保平行了,那我们来给这块三角板也装上一条“轨道”吧!”这时学生都瞪大了双眼,看老师是怎么装“轨道”的。这是我在本课上的第三次“推窗户”。画平行线是小学阶段作图的难点,但课后检测发现学生们经过本课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无疑这一功劳应该归结于反复“推窗户”。
在成人眼里,这看似简单的“平行”,对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通过一个动作的反复研究,似乎“复杂、累赘”,然而,这样的“复杂、反复”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上,用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就觉得“简单、易懂”。可见,教学过程有效的“复杂”还是有价值的。
二、 一种材料多重利用,发挥材料的应有价值
我们所倡导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并非“舍简求繁”,而是指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该细致的要细致,对一些非本质的环节或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却要求“能简则简”,然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简单与复杂”的内涵,教学的无效环节、无谓劳动、机械重复等“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成为名副其实的“简单问题复杂化”。
例如,许多教师在上《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时,瓶瓶罐罐要用上一大堆,无谓劳动、机械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对此我将一种材料多重利用,真正发挥了材料的应有价值。
我从家里挑选了几个茶杯,其中有一个不锈钢的保温茶杯和一个玻璃茶杯(它们的体积差不多,不锈钢杯略微高一点,也粗一点,但玻璃杯的容积反而大了点),就是这两个茶杯几乎贯穿了整堂课,前后共出现了3次。第一次出现在比体积大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去直观比较两个茶杯的大小,当学生说出“因为不锈钢茶杯比玻璃茶杯高,所以不锈钢茶杯所占的空间更大时”,我立即出示了另一个胖乎乎的矮茶杯,学生们即刻乐了,于是就补充为“因为不锈钢茶杯又粗又高,所以不锈钢茶杯的占的空间更大”。这一次拿出这两个杯子的目的是在学生说出一些有明显大小之分的物体之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物体大小虽然差别不大,但通过细致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直接观察出的。不过比较体积的大小不能停留在比较面积的大小水平上,必须要有“全局”(空间)的概念,比方说这个不锈钢茶杯就因为它又粗又高所以它比玻璃茶杯更大。第二次出现是用来引出“容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这两个茶杯哪个盛的水更多,巧妙地引出了“容积”这一概念。第三次出现是用来让学生体会“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是本课的难点。当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玻璃杯的容积更大之后,我让学生结合新学的两个概念及这两个茶杯进行“造句”。一个学生说:“虽然不锈钢杯的体积比玻璃杯的大,但是它的容积却比玻璃杯的容积小。”另一个学生说:“体积大的容积不一定大。”……接下去我又让学生去分析:为什么玻璃茶杯的个子更小装的东西反而多呢?使学生明白玻璃杯的杯壁薄而不锈钢杯的杯壁要厚得多的缘故,也就是说不锈钢杯的体积要比自身容积大得多,而玻璃杯的体积只比自己的容积大了那一点点而已。紧接着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实例,找找体积比容积大得多的物体,学生找到了电冰箱、戒指盒等;再让学生去找体积只比容积大一点点的物体,学生找到了一次性茶杯、铁皮油箱等;最后让学生去找它的容积比它的体积还大的物体,学生纠结一番之后表示“这个还真没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说是非常深入地理解了体积与容积这一对关联度极高又有很大区别的新概念。
综上可知, “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是要求教师多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细节,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快”……让我们共勉。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