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2012-04-29 00:00:00羌春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1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呢?

我认为,生态课堂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生态课堂,让学生个性得到尽情张扬;生态课堂,没有机械灌输,有的是主动的生成,有的是幸福的体验;生态课堂,使学生成长过程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中彼此分享成功与喜悦,共同分担困惑与苦恼。生态课堂中,学生向问题和障碍这一座座山峰发起思维上的冲锋,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不断地被激活,他们走进学习的殿堂,与人类的崇高精神交流,享受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不只是吸引,更多的是喜欢,因为生态课堂已成为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现成长美丽、享受成长快乐的幸福乐园。

生态课堂——“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三个面积单位空间观念的建立是面积单位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创设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激发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心理需求。通过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材料估计或测量课桌面的大小这一活动,让学生发现由于所用物体不同,测量出来的结果也不同,为使结果统一,必须用同样的物体的面去测量。

活动二:“剪”的活动,真实地感知和体验1平方分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我安排了“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但学生在这些初步的体验中得到的经验是粗糙的、感性的、不严密的,要使这种经验升华为数学知识,必须经过提炼,也就是“数学化”。因此,我安排了两次“剪”的活动:先求快再求准,先制造冲突,再消除落差。学生通过自己的“看——剪——比——剪”的活动,从做中学,从体验中学,从冲突中感悟,教师逐步扶正纠偏、强化感知,帮助学生内化1平方分米的空间观念。然后,再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和巩固1平方分米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平方分米进行直接计量。

活动三:认识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将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两个面积单位的学习安排在一起,目的是造成鲜明的对比,强化学生的体验。认识1平方厘米,除了安排“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外,还安排了“涂一涂”、“练一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平方厘米进行直接计量。认识1平方米,安排了“站一站”、“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平方米进行直接计量。

学生在操作与比较的数学活动中,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体验。量、摸、剪、比、找、涂、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解放学生的双手、思想,把数学学习看做是一种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使生态数学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生态课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建构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的。所谓数学现实,是指学生学习相关新知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全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生态数学课堂中,教师会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从自己的数学现实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更具体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如“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但学生对千克和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吨”或听别人说起“吨”。

让学生充分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正确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是学习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有效的突破方法:本想让学生拎一拎每袋10千克的大米,然后再推算出100袋这样的大米是1吨,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质量概念。但由于10千克1袋的大米拿到学校不方便,所以我把“拎一拎”的游戏变为“抱一抱”游戏。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然后让每两个学生互相抱一抱,获得基本感知经验,再让学生推算,如果把我们学生的平均体重定为25千克,( )个学生的体重才是1吨呢?并适时引导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把操作感知转化为数学语言。

“算一算”活动:如果一袋大米是10千克,( )袋大米是1吨;如果一袋大米是25千克,( )袋大米是1吨。

“说一说”练习:通过2头奶牛、5桶油、10头猪、20袋水泥等都是1吨的具体了解,以及吊车起吊物体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进一步丰富有关吨的表象,建立吨的实际观念。

关注生态课堂,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师生主体“和谐共长”,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健康发展,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幸福乐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和学习共同体的精神家园,那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