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教学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评比课等,教师往往不是在原来固定的教学环境中执教自己班级的学生,而是需要借班上课。它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是陌生的,相互都不认识,更谈不上存在什么默契了。因此,教师应抓住正式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来进行课前交流,以制造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妙趣横生的课前交流,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乐章的前奏,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名师的教学案例,阐述课前交流的艺术。
一、诙谐幽默,让课前交流巧化紧张
借班上课的地点往往安排在阶梯教室和大礼堂,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来这些地方上课,陌生的环境、肃穆的气氛,会人为地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另一方面,面对不熟悉的新教师,加上公开课时总会有很多听课教师在场,学生往往精神压力过大,导致不敢回答问题或害怕答错问题,担心自己表现不出色而出丑。如果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匆匆上课,教学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此时,教师如果采用诙谐幽默的谈话形式,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缓解紧张的作用。
师:今天是和大家第一次合作,而且第一次面对着这么多的镜头,老师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出现。老师今天的穿着还不错吧?(师故意低头打量自己的服饰)
生(笑得很灿烂):还不错。
师:谢谢!老师想把这脸部也“装修”一下(以手绕指一圈脸部)。现在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戴眼镜,另一种是不戴眼镜,帮老师看看哪种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师(煞有介事地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起来):这种感觉怎么样?
生(忍俊不禁,但还是很认真地):不好看。
师:难道你们不觉得这样很文雅?(故意摆酷)
生(齐笑):不。
师:好吧,既然如此,老师就不戴了。
师:看来,形象是没问题了,但是究竟哪种声音大家听得更舒服呢?
师(以温和的声音):同学们好!这是第一种。(生笑)
师(以比较庄严、坚毅有点做作的语气,并提高声调):同学们好!(生更笑)
师:这两种声音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生:第一种!
师:好!这些“菜”都是你们点的,希望你们喜欢!
……
【评析: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上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自己的穿着打扮和声音语气,看似只是随意的聊天,实则匠心独运,风趣的语言艺术加上诙谐的动作表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中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二、无痕铺垫,让课前交流智孕重点
所谓“铺垫”,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有意识地进行前期准备。课前交流是在教授新课之前的一个活动环节,如果交流的内容能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孕伏教学重点,那么能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需要高瞻远瞩,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考虑,将课前交流与新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一位青年名师在执教“搭配中的学问”时的课前交流。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数学,老师很高兴,想跟大家交个朋友,好吗?
生:好!
师:来,握个手,好朋友!(师毫无次序地跟几个学生握手)
师:呀,老师刚才有些小激动,跟哪些小朋友握了手,跟哪些小朋友还没有握手,我已经记不清了。
师:老师想跟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握一次手,给老师想个办法,好吗?
生1: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握。
师:好主意,按照小组握。
生2:一排一排地握。
师:老师可以握完一排,接着下一排。
生3:还可以按照学号握。
师:按照学号一个一个地握,这个方法好!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一下子就想到了按小组、按学号和一排一排地握的方法。这些都说明握手时要注意什么呀?
生:要有顺序。
师:对,思考的时候要有序。
……
【评析:“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搭配两类事物,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那么,怎样能让学生自觉地用有序的方法来搭配事物呢?教师设计的课前握手活动十分巧妙,如果随意去握手,思路会十分混乱,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握完全班学生,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握。这样的课前交流不显山、不露水,通过握手这一活动,成功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有顺序”的理解变得轻松自然。这样的课前交流与整个新课教学融为一体,正是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
三、自我介绍,让课前交流妙融情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可以说,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在一些公开课上,由于师生首次见面,彼此间的陌生使得借班上课容易陷入冷场的尴尬境地。在这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亲切的对话交流,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自己,在相互了解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纳教师。请看特级教师华应龙上一节公开课前的交流片断。
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学生没有反应)
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
生:老师好!
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华罗庚认识吗?
生:认识!
师:华佗认识吗?
生:认识!
师(神秘兮兮地):华应龙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华应龙就是我。(全班学生大笑)
生:华老师好!
师:好,孩子们,你们很有礼貌。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
……
【评析:要想学生认真听课,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上课的教师。华老师一开始以同姓的数学家和名医切入,学生一听到如此名气的大人物,高声大喊“认识”,接着华老师故弄玄虚地亮出“华应龙”,对名字进行了有效的自我推销。华老师在交流中通过生动诙谐的调侃、笑容可掬的形象,自然促发了学生哄堂大笑,让素未谋面的学生消除了陌生感,一种亲近的感觉犹如磁铁般吸引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煽情激励,让课前交流速增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往往使人热血沸腾,从而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索新知,克服困难。在课前交流时,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激励的艺术,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提升学生对后续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谁能告诉我你最佩服哪一位同学,为什么?
生1:×××,因为她学习好,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
师:嗯,她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不过,我们也要有勇气做像她一样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老师没有听清楚。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老师现在再问一次,我们班谁最能认真听讲?
生:我!
师:我们班谁上课最爱动脑筋?
生:我!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满满自信走进课堂。上课!
……
【评析:上述教学中,经过教师独具匠心的激励,学生的激情开始燃烧起来,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此后的整节课,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与教师课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趣味游戏,让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精神只有在兴奋状态之中,对所学的知识方能记得牢,掌握得好。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可能仍心系操场,情迷嬉闹,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的一节公开课,课前交流如下。
师:我们来玩一个“正反话”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如果我说“起立”,大家就“坐下”;如果我说“举左手”,大家就要“举右手”。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开始。坐下!(生全体起立)
师:男生坐!(部分男生没反应过来,也一齐坐下,然后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其他学生大笑)
师:起立!(有几个学生站起来了,又坐下去)
师:女生坐!(没有男生站起来)
师(再说一遍):女生坐!(男生通通站起来,生笑)
师:摸左耳朵!(有学生出错,大笑)
师:眨右眼睛!(部分学生眨左眼,生大笑)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做一件事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就会怎么样?
生:做错事!
师:因此,上课的时候,聪明的同学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游戏到此结束,下面我们正式上课。
……
【评析:在黄爱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个个玩得兴趣盎然,不但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醒了学生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见,在课前适当、适时地开展游戏是对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它就像调味品,使数学课变得有滋有味。】
总之,课前交流犹如戏剧的序幕,是教师借班上课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为一堂课的精彩演绎奠定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并巧妙地利用好这课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相信定能在课堂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达到预期的目标,上出一堂精彩绝伦的数学课。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