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外事活动最早是从民间交往开始的。新中国建立前,就有一些国际友好人士前往延安和解放区,如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华,新西兰的路易·艾黎、贝特兰,美国的埃德加·斯诺等。为了接待美军赴延安观察组,在延安还成立了中央军委外事组。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很少,到1954年才只有19个。但民间国际交往活动却非常频繁,当时的口号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对外活动较多的有,全国总工会、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简称“和大”)、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贸易促进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等。
在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民间交往的同时,世界各国在对华友好人士的推动下,也纷纷成立对华友好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对新中国的了解,加强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推动本国政府与新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到1979年6月,就有65个国家成立了134个对华友好组织,仅日本就有6个,包括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国民协议会、日中友好国民运动联络会议、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和日中协会,加拿大也陆续成立了25个对华友好组织。这些组织与中国的对应团体经常组团互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尚未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民间国际活动,这项工作暂时由外交部国际司代管。但随着民间国际活动的日益增多,国际司的人手渐感不足。从长远考虑,由官方机构协调民间外事也有不便之处。经过酝酿,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初向党中央建议,由中央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民间国际活动。1953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简称指委会),任命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稼祥兼任指委会主任,廖承志为副主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董越千兼任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为原中联部朝鲜处处长丁雪松,我也被从国际司借调到指委会办公室。指委会的办公地点设在西单前京畿道18号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办公大楼一层,楼上是王稼祥的办公室。
指委会成立之初,办公室只有我一个工作人员,到1953年下半年才陆续从中联部和地方调来20多人,并成立了出国组(主管出国访问,组长为余剑南)和进国组(主管外宾接待,组长为李茂斋)。从1954年至1955年,指委会的机构进一步扩大,增加赵毅敏为指委会副主任,张铁生为秘书长(董越千调任中国驻瑞典大使),1955年又任命王力为副秘书长,1956年王力调回中联部后,又任命区棠亮为副秘书长。撤销出国组和进国组,另成立东方组(组长余剑南)、西方组(组长胡青坡)、国际会议组(组长李后)、宣传组(组长辛冠洁)、外宾接待组(组长李茂斋)。工作人员增加到50人。
指委会有十余人,包括各大团体和单位的负责人,如刘宁一(总工会)、区棠亮(全国青联)、陆璀(全国妇联)、廖承志(和大)、冀朝柱(国际贸易促进会)、伍云甫(中国红十字会)、荣高棠(国家体委)、章汉夫(外交部)等。
指委会每一至两个星期开一次会,一般情况下都由王稼祥主持,有时因为稼祥同志身体不好,就由廖承志或赵毅敏主持。我当时负责会议记录。会议内容:一是传达中央批示;二是讨论重大民间国际活动的方针政策;三是处理各单位的请示报告;四是听取各单位的国际活动汇报。凡重大事项还需要请示周恩来总理。
最初的几次会议中,有一次是在外交部召开的。王稼祥同志主要针对接待外宾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当时由于来华访问的外宾越来越多,接待任务非常重。接待人员为了迎来送往,有时一天要跑机场数次。因此,有的人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一马当先,两厢站立,三呼万岁,四季平安。”
王稼祥同志在讲话中着重指出:“外宾接待工作绝对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和原则性。来访外宾日益增多,是我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表现,是件大好事。我们接待工作不得有半点懈怠。接待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给外宾‘洗脑筋’,把他们因受西方反动宣传影响而产生的对新中国的误解、曲解和不了解,通过我们的接待工作尽量洗刷掉,让他们重新认识新中国的精神面貌和真实状态,从而扩大我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董越千对稼祥同志的这次讲话非常赞赏,会后曾对我说:“稼祥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显示了他极高的政策水平。”
1955年4月,王稼祥主持召开了中央国际活动工作会议。他在会议的开幕词中,又系统地论述了民间国际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性质。他指出:“我们活动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国际友人,直接间接地影响各国人民的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展以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阵营为主体的国际和平力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关于国际活动的性质,王稼祥提出,这是一项“具有高度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策略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他指出:“民间国际活动是带有高度政治性的工作。因为这种活动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反对帝国主义,来加强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来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的解放事业。”“民间国际活动是带有高度思想性的,因为工作对象复杂,我们的目的是要经过许多曲折迂回的方式才能实现的。如果我们没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如果我们不把国际活动工作放在高度的思想水平之上,我们的工作便会庸俗化。”
关于原则性、策略性、艺术性,王稼祥认为,由于国际活动工作的对象大多数不是共产党人,他们的立场与思想是很复杂的,“因此,对他们表明我们的立场与原则,就必须要有高度策略性和灵活性,不应用策略、不灵活而只会生硬死板地讲立场、讲原则,那是会把事情弄糟的。”他还指出,国际活动是带一些艺术性的。他要求“要像绘画雕刻一样,把它当作一项艺术工作来做”。
关于如何才能提高国际工作水平,王稼祥认为:第一,要正确认识国际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第二,要不断提高我们关于国际活动的各方面知识,增加国际知识;第三,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总结工作经验,要特别注意外宾离开中国后的反映,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试金石;第四,要健全和充实各个国际活动的专门组织和机构。
指委会讨论过的重要民间国际活动,我至今仍有印象的有三件:
一是1954年派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协助下,约3万余名在华日本侨民返回日本。为了答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日本人民纷纷提出邀请中国红十字会派团访问日本。日本参、众两院还通过了《关于邀请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的决议》。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后派往日本的第一个代表团非常重视。为此,指委会多次讨论代表团访问的方针、计划。最后经党中央批准,组成了由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团长、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访日代表团。代表团在日本接触了各界人士,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访日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日民间交往进一步打开了大门。
二是1955年派团参加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派出了由郭沫若为团长,茅盾、廖承志为副团长,包括很多著名人士,如陈叔通、邵力子在内的阵容强大的代表团。代表团出国前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对于代表团的出访计划和人选,指委会曾进行了认真讨论。
三是1956年派中国艺术团访问拉丁美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派庞大的代表团访问拉美。对于出访的方针、任务,指委会也进行了认真讨论。代表团团长是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即对外友协的前身)会长楚图南,副团长为指委会副秘书长王力。代表团成员近百人。访问结束后,代表团分两批经瑞士转机回国。第一批回国人员原计划由王力率领,但王力因临时有事,留在了瑞士,改由邓子若代替。结果飞机在布拉格上空突然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自1953年至1958年,我国官方与民间外交都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强调外事大权直属中央,要加强统一领导,避免分散。1958年3月,周总理及时提出并经中央批准,在党中央设立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同时在国务院设立外事办公室,作为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领导党、政、军、群的外事工作,撤销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组长为陈毅(兼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王稼祥任副主任。
当时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彦(后任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到指委会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指委会档案上交。至此,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在历经五年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存在的五年,是中国民间外事活动大发展的五年,指委会在王稼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推动民间国际活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8195;李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