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就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因此,课堂自然就成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离开了课堂效益的提升,就没有质量可言。前不久,笔者借学校组织课堂教学督导之际,连续听了九节高三数学课,课型涉及复习课、讲评课、习题课、错题纠正课等。九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但是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深感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认识是建设数学高效课堂的当务之急。
一、坚持教书育人,让课堂激扬求知热情
古希腊有句格言:“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也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中学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要让学生的心闪光,闪出自信之光,闪出进取之光。纵观这些课堂,学生的活动虽然不少,但多是浮于浅表的;学生的反应看似热烈,但多是口头热闹,少有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毅力较弱、学习欲望较低,造成他们课堂参与层次不高、动手不够主动、思维不够深入。深入分析我们不能否认,教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与激励也是重要原因。课堂上,在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同时,如何既教书又育人,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有的老师并不关注,也不琢磨,更不挖掘,这就提醒我们要特别重视教育激励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强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为此,数学教师也要积极修炼教育的艺术,让数学课堂蕴含巨大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的求知热情似火燃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如花绽放。
二、明确教学目的,让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掌握
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是制约课堂效益提升的关键所在。站在高效课堂的视角来审视这些课,我们发现在有的课堂上,学生虽然在听,但是有多少人在真听,他们听了多少、听懂没有、听懂了多少,这些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学生虽然在做,但是有多少人在真做,他们做得怎样、做的过程存在哪些困难,这些教师也不十分了解。还有的课堂上,教师讲课很陶醉,学生却状态平平,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理解,学生却存在许多疑问。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这说明我们并没有明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师的课件精彩吗?是教师的讲授精彩吗?是教师的选题精彩吗?都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必须落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认知上,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永远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想明白这个问题,行动上就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探究者,要加强对学情的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讲课,从根本上增强数学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建设“基于学生学会,促进学生会学”的高效课堂。
三、加强教学设计,让课堂洋溢教者智慧
高效课堂虽然讲究生成,但更需要用心去设计。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能示范,伟大的教师会启发。”这里提到的讲解、示范和启发都需要设计,设计得精妙都能产生效果。以“讲解”为例,何时讲、讲多少、怎么讲,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如何过渡?这些问题如果都能得到精心策划,“讲解”的效果一定会变好。数学课堂尤其要突出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把最佳讲授期设定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之时,把最佳讲授区设定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之地,把最佳讲授级设定在学生思维能够达到之处。
精妙的教学设计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来源于自身高度的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由衷的关爱。爱是教师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学生,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教师的智慧来源于常态的教学研究,要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经常思考提高有效性的策略方法,在运用智慧的实践中提升智慧。回顾我们的课堂,诸多环节都需要更加精心的设计,如导入、提问、重难点突破、总结、板书、学习活动等等。缺少了精当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势必走向粗放和低效,势必与高效的愿景背道而驰。
四、着力学习指导,让课堂凝聚出自主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不是教,而是帮助学。”因此,重视学习指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不仅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效课堂的追求方向。
自主性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属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在这方面,九节课都存在明显不足。如何教给学生良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应该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课堂上要坚持真正相信学生,大胆解放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持续发展学生。一要从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方面人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二要鼓励自主,大胆解放学生的学习力,科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具体要做到:基本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典型例题由学生自己去解读引申,关键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数学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应用,课外作业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拓展,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探究。只有学生自主学得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精彩。
五、渗透学科文化,让课堂散发人文魅力
数学家齐民友指出:“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这说明数学的思想、精神、文化对于人类历史文化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学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都有重要意义。可惜的是,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上少有体现,应加强渗透,提升数学课堂的文化品位。以数学美为例,数学家克莱因曾这样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数学教师都可以是美的发现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基于此,每个数学教师又都可以掌握一种创造教育之美的能力。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意味着能更好地欣赏每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内在追求,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此外,高效课堂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文化。在一些课堂里,师生之间就缺乏起码的沟通,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变革当前“昏昏欲睡”的课堂文化,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充满活力、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注重人文精神的课堂文化,从而达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改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