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家面对面

2012-04-29 00:00:00吴朝霞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2期

2012年4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有幸邀请到了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来校指导教学工作。吴正宪老师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一位小学数学名师,以前只是在网上听过吴老师的课,这一次是直接与吴老师零距离接触,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不言而喻。她本人给我的感觉是亲切、和蔼,没有一点架子,而吴老师的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老师的课自然、朴实。整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也没有太多的教具,但学生们却像着了魔一样,学习的劲头那么足。在她的课堂里,学生们被牢牢地粘在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投入在那些扣人心弦的比赛中,不由自主地徜徉在数学的思想海洋里。

上课伊始,可能是学生有些紧张,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但吴老师那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了学生,不一会,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比如,她选了一个小男孩,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小三毛”,一下子逗得学生哈哈大笑,让孩子们心里没有了距离感。在第一环节讲授排队问题时,吴老师说道:“小三毛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也是第五个,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说11人,有说10人,有说9人。得知最后结果时,吴老师又追问:“你们不11了?不10了?”她那简洁幽默的语言立刻拉近了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吴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整个人一到课堂上就充满了激情,那么投入,但又让人感到很自然,娓娓道来。她总是通过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吴老师在教学时表现出的激情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激情的感召下,学生一扫开始的拘谨,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显得热闹而又不失秩序。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层层深入的思辨、不露痕迹的引导、各抒己见的探究、取长补短的合作,在她的课堂中,孩子们的学习是自发的,是主动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最理想的课堂。

听完课之后,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不免思绪纷乱,感慨良多。从教多年,学校、学生和家长对我是认可的,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赞誉之言。曾几何时,我认为自己虽算不上名师,但在教育教学上还是比较成熟的。现场聆听了吴老师的课,我的思路一下子变开阔了。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差一点便做了“井底之蛙”。

我对学生足够关注了吗?没有。课堂上,我总是会考虑到每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当学生们在某个问题上讨论的时间过长时,我不免显得有些耐心不足。

我能在课堂上做到驾轻就熟,体现出一个成熟教师的风范吗?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常态课中,我能做到让学生们尽量表达他们的想法和疑惑,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但一到了优质课、公开课,我便显得底气不足,害怕学生出错。这说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学生的错误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比起按部就班的教学应该更有教育价值。

回想起下课时,学生们簇拥在吴老师周围,满脸兴奋地围着她问这问那,主动要求与吴老师合影留念的情景,我感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这样的课堂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向吴老师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争取把自己的课上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