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文 以读为本

2012-04-29 00:00:00周蕾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2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教给方法,把学生引入主动阅读的状态。毫无疑问,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那么,教师如何指导阅读,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就算达到目标了呢?

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并把“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列入语文学习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大量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可以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语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例如《难忘的八个字》《美丽的北海公园》等文章。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知识面。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我班每周一下午的第一节课都是“美文诵读”时间。学生会把周末读到的精彩文章拿来与同学们分享,大家一起积累好的词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也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二、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朗读的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所谓“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情感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情感参与其中。

1.做足预习工夫。正确、流利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而“正确、流利”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所以在预习作业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些学习指标:①课文中的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以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②读课题,思考课文大概写了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③反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大意,画出不明白的词,通过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三年级《称象》中的“船舷”可以通过查字、词典的方法理解;《中国娃》中的“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则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来理解。

通过预习,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就要依靠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曾国藩曾经这样描写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人佳境。”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阅读教材中的阅读知识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性工程。假如没有这个基础,阅读活动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将无从下手。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分析文中的语句,透过句子的表层来分析作者内在的感情。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在教学《5美元的故事》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不约而同”、“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来理解,学生不难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从而在读这些句子时自然有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此外,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做知识来了解,更要当做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来掌握。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绪的跌宕、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去领悟作者或深沉或热烈的思想感情。

3.重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地读

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地深入体验。角色体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两种方式都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人物角色的基础上,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把他们塑造出来。在这种复杂而又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会在其他角色的影响下变得更为真切、深刻。

在北京版教材中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们很感兴趣。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文章,在指导完朗读之后,我就会让他们四、五个人结成小组,自由分配角色来读课文。遇到可以表演的课文,我会请学生上台来表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表演《自相矛盾》时,学生表演“夸口”、“哑口无言”时的表情反差很大,非常有趣。当然,表演也是为了朗读,如果学生的表演很生动,说明他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意思,自然也能读得很生动。

三、要有疑问地默读

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中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所以,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默读。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默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和“小组讨论,提出组员解答不了的问题”这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在讨论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后提出了“和官员们说的方法相比,曹冲说的方法好在哪儿?”这一问题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边读书边思考。

四、要真正地“读”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少便利,尤其是在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的确能够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学习。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时,多媒体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现在很多教师讲课时不用课本,将课文中的内容一段段地做成课件让学生读,有的课件又做得非常“华丽”,内容丰富,动感十足。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好奇心强,极易被课堂上一些新奇、鲜艳的东西所吸引,新奇、鲜艳的东西往往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这一点出发,读书时应回归课本,真正“读”书。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枣园小学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