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学习实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培养和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校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引,通过强化教师内涵、提升教师实力、拓展发展空间、激发教师智慧等创新研究途径,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创新型教师。
一、营造书香校园,优化教师内涵
陶行知说:“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教书就得先读书,读书才能明理、明智、明心。要把一堂课上扎实,教师就必须要“胸有丘壑”,而读书正是提升教师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打造“书香校园”一直是我校锤炼特色教师的不懈之举。每学期我们都向教师推荐一些文学、历史、专业理论类的书籍。阅读不仅提升了教师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使他们在教学中拥有了更多的“源头活水”,迈出了向学者型、智慧型教师转变的步伐。我们还定期举办“教师读书沙龙”、“新书推介会”等活动,并通过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教师读书报告会、师生读书知识竞赛、下水文比赛评选出“读书标兵”,使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
读书使教师的“教”有了底气,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有趣也激起了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在教师的引领下,各年级学生也纷纷投入阅读。“师生共写随笔”是读书活动的一个延伸。很多教师几年的工夫写下了一大摞的教学反思,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与教学能力,也给班级的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也爱上了写作,用笔记录着成长的点点滴滴。部分年轻教师则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自己的博客中辛勤耕耘,他们以自己班级的学生为原型创作了小说《马驮沙》、《王小毛的运动会》、《心中有梦》,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探索高效课堂,提升教师实力
陶行知先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授人以渔”正是高效课堂的体现。首先,我校采用了“一人一课”的磨课方式。一学期中,教研组长必须要在全校上一堂示范课,每位教师必须要在备课组内上一节研究课。教研活动由备课组牵头,把听课、评课、议课融为一体。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以及知识点的突破方法;评课时,我们要求评课教师全面评价教学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合理化改进措施。这种磨课方式,使全体参与人员无论是对课堂的宏观控制还是微观把握,都拥有了一个共同提升的机会。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关联着教学效果,学校知名度也因此逐年提升。这种良性效应使得全校上下更加关注扎实的课堂教学,“真实、扎实、朴实”的教育风气也成了大家永不止步的追求。其次,我们还注重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提倡“读、写、思相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在数学课中提倡“先学后教重展示,精讲多练勤检测”。第三,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学科带头人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目前,我校拥有泰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教学能手8人,靖江市学科带头人6人,教学能手35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途径、手段等方面的掌握和应用上也变得越发灵活、自然。
三、加强校本培训,开拓发展空间
校本培训是培养创造型教师综合水平最常见、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我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聆听窗外声音——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这些年,我们分别聘请了教育家魏书生、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知名专家焦健、赵凯以及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原馆长汤翠英老师来我校作专题讲座。他们的报告深入浅出,如醍醐灌顶,既解开了教师心中疑惑,也让广大教师学会了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尤其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全体教师打开了一扇窗,以陶为师,学陶师陶,在全校已蔚然成风。
二是注重教学科研——积极探究中生成特色。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也只有在“教学做”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要超越自我,要有所创新,就必须进行教育科研。开展教育科研是打造特色教师的主要途径。教育科研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筛选、提炼和总结经验,而且有助于帮助教师开拓新的问题领域,使特色建设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我校申报了各级各类的课题多达十几个,省级课题《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已顺利结题。今年我校又申报了《学生正向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学生生命教育》,这些课题把众多教师凝聚到了一起,大家开展讨论和研究,共同关注课堂现象和本质,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文化修养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成果,成为公认的优秀“科研型”教师。
四、开发特色课程,激发教师智慧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虽然关于课程研究的专论极少,但课程的思想却渗透融合在他的所有教育论述之中。尤其是他的“六大解放”思想给了我们探索课程特色很多启发。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阅读量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生读写结合中习作训练的梯度问题,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与经典同行》。在开发这一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校语文教学“读-写-思”相结合的模式也有了清晰的领悟。因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审视开发特色课程的价值,它不仅是从无到有的课程开发,更是对教师心智的一种磨炼。目前,我校校本研发如火如荼,《小学综合实践》、《江花红胜火》、《棋韵飘香》等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而且都匠心独具。教师在研发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智慧,其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五、优化合作氛围,更新教师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态度。教师要发展特色,必须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与农村多所中小学结成共同体学校。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使广大教师学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教学问题。首先,我们开展“1+1”青蓝师徒结对工程。将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师徒结对,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年度表彰。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这样,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补己短。其次,广泛开展共同体学校间的听课、评课活动。我们要求每学期教师间听课不少于20节,鼓励不同学科间的互相听课、评课。通过交流、对话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沙龙论坛文化。班主任沙龙是我们与共同体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在沙龙研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彼此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促进个体、群体的共同发展。
创新型教师的培育需要漫长的过程,也是学校队伍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课题。让我们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潜能,促进教师自身价值观的转变,为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