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矩办事以制度用人

2012-04-29 00:00:00苗维爱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2期

学校制度建设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将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制度建设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建立,又包括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使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良好的制度建设既能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又能全面协调学校上下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实现科学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打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励约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招生招聘、物资采购、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牵涉到广大师生利益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学校手中。伴之而来的,则是学校自身管理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愈加突出。有些学校在这些问题上处理得不够妥当,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工作。

同样的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结果呢?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而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以激励和约束为主的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学校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学校要把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一切工作有章可循。

安徽省阜阳实验中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一系列这样的制度,如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其中,教师考评制度和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是核心和基石。教师考评制度是对教师的全面考核,它从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年级常规管理、工作量、教育科研、学生评教、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班级量化考评制度则主要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它从卫生、纪律、成绩、活动四个方面考量班级管理情况。这两项制度制订并实施以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秩序,其他工作也得以有序开展。

其次,学校制度建设是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只有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学校办学效益才能提高。在刚才提到的教师考评制度和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中,学校都分别设置了加分因素和扣分因素。如教师评价条例中规定的加分项目有:参加教学竞赛、优质课评比、多媒体大赛、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或承担公开课、观摩课的;参加课题研究并参与完成结题报告的,均按不同级别和奖项加分;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专题讲座,承担主讲任务的,也予以加分。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加分项目主要集中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素质教育竞赛,参与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人好事等。这些考评结果最终要和教师的绩效工资、晋职晋级、师生的评优评先挂钩。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最后,学校制度建设是形成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建设要求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行为有所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奠定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以阜阳实验中学为例,由于学校地处城区繁华地段,每天上下学时间,校园人来人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领导班子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全体师生员工进入校园后禁止骑自行车、电动车。规定刚刚出台时,有些教师不能理解,少数学生也时有违反。学校一方面反复强调,另一方面督查到位,对违规师生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状况大有好转。如今,即使是假期校园内空无一人,师生进人校园都会自觉下车推行。学校教师去外校听课,进门时也一样做到文明、守纪、关爱他人。这就是学校制度建设影响下师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小例子,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构建学校制度建设体系需要全面协调

学校是个多种教育因素集成的复合体,制度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制度时,就要以系统论为支撑,形成制度管理体系。多年来,阜阳实验中学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建立了全面、系统、协调的制度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

一是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我们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落实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办学之初,我们就研究制订了学校的《办学章程》,以此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准则。此后根据学校实际,先后制订了学校发展的三年、五年规划,从师资力量建设、素质教育推进、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也都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订了开展工作的办法,形成了校长负责,分管领导督促指导,部门具体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所以,尽管学校领导班子人员不多,而且大部分同志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相应的工作却没有拖后腿,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还走在全市的前列。这和学校实行集约化、扁平化管理,以及较为完善的责任制是分不开的。

二是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以后,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重新调整完善了分配办法。现在的绩效工资方案,向教学一线倾斜,打破平均主义,能者多得,优质多酬,合理拉开差距。其中,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和超额工作量有差别;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不同,所得津贴有差别;教师参赛获奖和参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根据不同级别和奖项有差别;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得到学生不同的评价,在绩效工资中也有差别。此外,我们还将教师考勤、监考、阅卷等工作量打包,下放到年级组考评。一方面提高了年级组的管理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使大家相互监督,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同时,我们形成了学校先、优、模评选奖励制度,依据教师工作情况和教育教学效果向省市推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对于教学竞赛获得突出成绩的,学校进行通报嘉奖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三是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形成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制度化机制。从学校层面讲,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三种环境,即建立磨砺机制一搭建观摩平台一形成发展模式;从教师层面讲,指的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即刻苦磨砺教学基本功一相互临摹教学优长一出类拔萃成为教学楷模。学校以三种课型(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的精雕细琢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同伴互助课,传播理念、展示形象的精品示范课)作为校本教研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实践载体。

从2004年开始,学校用近五年的时间潜心抓教师基本业务素质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站得住”问题;2009~2010年,学校改进青年教师大奖赛规则,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创设交流研讨情境,着力解决教师教学“站得好”问题;2011年以来,学校又把一部分教师推向全国全、省的大舞台,通过他们的获奖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改试验,以实现“站得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炼,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这三个层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以校本为基础,形成校本教研制度。要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化,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好书这个层面上。我们遵循“以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立足校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学校制订了包括理论学习、新课程研修、课题研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尤其是校本研修逐步走向制度化,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教研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共同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新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和作业检查中发现的教学疑难问题等。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参加各个教研组的活动,一方面是督促,另一方面也听取、了解有关信息,在校务会上进行专题研究。

五是以成长为指引,形成和实施学生教育制度。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是“热爱自己、关心他人、富有责任、创造未来”。我们按照制度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各项德育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和守纪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等。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规范新生军训加强纪律意识;以广播操比赛让班级更团结;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举办黑板报、征文演讲比赛,既传授安全自护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正所谓播种美德,收获善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友爱、更加热情、更加坚强。

三、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性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应该成为今天学校制度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走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育走向人本化,以及建立校本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学校制度建设应在内涵、方法、途径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被赋予新的内容。

第一,一个学校即使制度再怎么完善,总会有“盲区”。学校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是未可预见的。每逢这个时候,制度就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制度有“盲区”或者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往往要靠学校文化来填补。而且,这种填补应该是无缝无痕的、自然而然的。

第二,制度管理很重要,但如果一味依靠制度管理,可能会过于刚性,就像两个齿轮咬合,如果不加点润滑剂,硬碰硬,很容易磨损。有人形象地比喻“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离开文化的润泽,就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饭锅”。

第三,任何管理最后都要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就是要形成一种自然秩序的学校文化。甚至可以这样说,文化有多深,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用文化的手段达成心灵的高度认同。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岗位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无需领导天天“盯”着,制度时时“卡”着。这样,学校的自然秩序就形成了。这种“自然秩序”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规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通常人们说,“三流的学校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学校文化管人”,真到了这个层面,那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了。

学校制度建设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还需每一位教育者继续努力去探索、创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