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地处苏北中心,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境内有书院20余所,清末的江北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江南大学堂等一起,共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淮安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有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开国总理周恩来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优质资源占教育总量的比重达65%,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要求,社会贡献度不断扩大。到2013年全市所有县(区)都将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这些辉煌的成就标志着淮安教育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基于淮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淮安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宏伟发展目标,并作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在淮安”教育品牌内涵
“学在淮安”作为地方教育的品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在淮安学”。这是对“学在淮安”的质态要求,其根本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核心是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其路径是建设优质、普惠和特色化的淮安教育。二是“来淮安学”。这是“学在淮安”作为一个教育品牌或城市名片的价值和功能。吸引八方学子“来淮安学”,既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具体表现,同时对于增强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集聚力、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为淮安学”。这是“学在淮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在淮安”品牌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将淮安打造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服务,为满足淮安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服务,为培养具有现代品质的新一代淮安人服务。“为淮安学”同时包含了对淮安学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殷切期盼。
优质化、普惠化、特色化是“学在淮安”作为教育品牌应有的三个基本品质。优质化:“学在淮安”作为优质的教育,可理解为具有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丰厚的财力资源和优良的教育质量,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的优质。普惠化: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学在淮安”必须是普惠化的教育,其实质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色化:“学在淮安”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使品牌永久“保鲜”,具有可持续性。
二、“学在淮安”教育品牌价值
考察“学在淮安”的品牌价值,需从竞争力、创新力、服务力、影响力四个维度进行。竞争力——这是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学在淮安”作为品牌存续和发展的根本。创新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优势,保持品牌的先进性。服务力——“学在淮安”必须不断增强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口碑,成就品牌。影响力——影响力其实就是品牌的“领袖”气质,没有影响力自然称不上“领袖”,也就不成为品牌。
三、“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实施途径
一个品牌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然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尤其是教育品牌,受教育的内在规律制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将从考察教育品牌价值的四个维度出发,探讨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的建设途径。
1 以现代化创建为中心,提升“学在淮安”的竞争力
一是要推动教育优先进一步落实。各县(区)必须切实担负主体责任,以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为契机,认真落实“三个优先”,推动全社会形成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的巨大合力。
二是要推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淮安教育发展实际,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幼儿园建设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贴有“淮安”标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市民学习平台,实现社区教育网络全覆盖。
三是要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优质资源创建工作,建成一批全省、全国一流学校。
四是要推动师资素质进一步提高。实施师德提升工程,加强师德规范、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实施教师培训工程,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开展教师培训,建立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开放、协作、互惠的合作机制: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积极搭建名师成长平台,加强名师梯队建设,推广教师层级制度:建立健全名师推评制度、考核制度。
2 以加快改革为先导,提升“学在淮安”的创新力
管理层要加快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教育行政体系;落实《规划纲要》规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加快改革办学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格局:加快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加快特色学校建设,采取“点面结合,系统推进,分类指导,分期评估”的策略,努力把学校特色打造成“学在淮安”的核心工程、品牌工程。
3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提升“学在淮安”的服务力
一是要服务学生成长。基础教育要着力深化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形成淮安特色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努力培养契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要着力培育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是要服务经济建设。职业教育要着眼地方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开展南北合作、东西合作办学,增加淮安技能型人才供给总量。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学生留在淮安本地就业创业。全面提升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促进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要服务民生建设。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权益,完善对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利用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大力加强社会培训服务。
4 以品牌营销为手段,提升“学在淮安”的影响力
一是要积极推广品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做优做强一批品牌学校,以品牌学校为依托,强化内引外联,对内示范引领,对外展示宣传,扩大淮安教育的知名度、美誉度。
二是要积极扩大教育开放。着力推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大力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与国(境)外建立友好学校,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着力推进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推介和引进一批优势项目。合作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境外学习培训力度。
三是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强化品牌形象的策划,从传统和文化的视角来为“学在淮安”的形象做科学而富有个性的谋划。大力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及时报道宣传打造“学在淮安”品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开展的重要活动、实施的重要举措等。根据淮安教育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主题,举办或承办国家级、省级及国际重要会议、论坛和研讨会等,借助这些活动打造“学在淮安”,宣传“学在淮安”,提升“学在淮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
(实习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