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及启示

2012-04-29 00:00:00王定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1期

【摘要】根据教育部部署,笔者带领赴新疆蹲点调研组,自2011年10月31日起,前往呼图壁县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其间,调研组考察了呼图壁县各个乡镇,走遍了县内学校,了解了学校情况,慰问了困难教师,资助了孤儿学生,开展了安全培训,举办了科研讲座。尤其是,蹲点调研组以呼图壁县为案例,就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继召开了16场座谈会,走访了135名教师,发放量300多份问卷,掌握第一手材料,比较政策利弊,寻求未来策略,并放在西部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11-0033-05

呼图壁县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居住有维、回、汉、哈萨克、蒙古等25个民族,县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共有7个乡镇,22万人口,其中兵团8万人。县属小学1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7273人。如今,呼图壁县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现在正面临着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进展

1 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

呼图壁县从2006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当年,该县撤销县维族中学和县哈族中学,将其高中部合并到县一中,初中部合并到县二中,小学部合并到县二小。实现了“民汉”合校、资源共享。2007年,呼图壁县将比较薄弱的八所农村学校统统并入位于县城的第三中学(含小学),实现了跨城乡学校重组。2009年,县四中建成投入使用,县里又将五所乡镇初中合并至县四中。与此同时,该县将乡镇的大部分村级小学集中到原乡镇中学校址办学。扩建的或新建的学校,无论是教室、实验室,还是操场、食堂,条件大为改观,环境相当整洁。此外,全县已完成了农牧区所有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为全县所有中心校安装了取暖设施。这些工程的安排与实施,改善了农牧区中心校的办学条件。明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2 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

呼图壁县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规划纲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呼图壁县教育发展2010-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走内涵式教育发展的路子,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全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强县行列。《规划》确定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方案及具体措施。一是在项目安排上,将农牧区学校作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高农牧区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根据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做好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工作,保证县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三是坚持注重内涵均衡,建立合理的县域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县域内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根据规划,到2015年呼图壁县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3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呼图壁县共有教职工2069人,其中初中612人(少数民族188人),小学998人(少数民族387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教师479人,中级职称1148人,初级职称287人,无职称80人。为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呼图壁县制定了县城学校骨干教师与牧区学校教师双向交流实施方案,实施城区与牧区学校对口协作帮扶,每年由县城学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牧区学校支教,牧区学校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少数民族教师到支援学校挂教学习。该县还建立了农牧区教务主任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县城学校教务主任到对口帮扶学校进行指导的交流制度。与此同时,县教育局还定期组织县城骨干教师送教到牧区活动。

呼图壁县重视加强对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2011年选派了3位民语教师到南京、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推荐5人参加自治区两年制骨干培训,还直接举办了由59位教师参加的为期20天的民族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该县制定了民语教师考核方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高民语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促进提高民语教学水平。

4 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呼图壁县注重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县政府不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控制全县学生统考次数,学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家长也有机会参与家校联系活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更新家教观念。每年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分成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的形式,定期对学校进行普查或抽查,有效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蹲点调研组了解到,呼图壁县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每日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5 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

呼图壁县全面总结了课程改革十年来的成果,建立了课程改革的支持、服务、学生健康监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拓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呼图壁县的德育不尚空谈,做得很实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蔚然成风。他们努力把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落实到校、落实到班、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恰如其分的形式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还特别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学生和谐同处。呼图壁县“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得很好,大课间尤其有声有色。中小学生普遍健康、活泼、大方,近视率很低。这个县的教育局长对劳动教育理解深刻,认为应让学生从小获得劳动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呼图壁县从2006年开始“民汉”合校,2008年实行双语教学。蹲点调研组通过对县四中讲少数民族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6%的学生认为,民汉合校后自己的汉语水平提高明显。问卷调查还显示,60%的民语教师表示,在汉族老师指导下,自己的汉语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部分汉族教师也表示,在民族学生管理及家长沟通等方面得到了民语教师很多帮助。

6 推动了教育信息化

一是基础设施初步具备。自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县以来。呼图壁县在县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累计筹措远程教育设备及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340余万元,改善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各校逐步拥有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络、校园网站、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站。至2011年,信息终端已进入所有学校。全县各类学校现拥有多媒体教室33间,计算机1177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的生机比为17.5:1,师机比达到了4:1。面向全县所有学校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信息化教学不断深入。目前,该县初步建成呼图壁县教育信息网。城乡各中小学建立了学校自己的教学网站。全县各中小学生均建有校园网,并通过光纤或ADSL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天、地网二合一。

三是师生眼界得以拓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教师从远程教育中大量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策略等,促进了教师们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更多样的学习手段,让农村孩子也能和发达地区孩子一样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备课方式改变了,由“备教材、备教法”变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媒体和网络”:由个人独自备课转向网上集体备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和现实的限制,优化了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化了,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二、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存在的困难问题

1 部分学校校舍不足

较之5年前,呼图壁县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总体上是坚固适用的,但仍存在问题。一是县城多数学校因建校时间长、设计规模过小,难以承受新进城用户子女的就学需求。学校用地不足,校舍不够,班额过大。例如,县二小现有操场太小,三小尚在地下室上活动课。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短缺共86547平方米。二是城乡配备不均衡、乡村学校的各种功能教室不全。五工台镇回民小学校园、校内道路较差。一遇雨雪,草场泥泞,学生们只能在狭小的地方做课间操。一些乡村学校,教室只有一扇门,不符合安全逃生要求。

2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2011年,呼图壁县有民族专任教师总数为555人,其中二十里店小学、32512台小学、大丰小学、石梯子小学和雀尔沟小学教师为264人,占全县民族专任教师总数的48%。雀尔沟小学只有2名教师是汉族。由于民族专任教师相对比较集中,如果不经常使用汉语,这部分教师的汉语水平就会退化,所以需要不断培训。教师们对“国培计划”非常欢迎。但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部分民族教师用汉语授课存在困难。问卷调查显示,县四中20%的民语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68%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汉语授课后学习压力增加较大。

3 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有待提高

就硬件来看,全县现有多媒体教室33间:计算机网络教室27间,其中24间是2007年前建设完成的。学生用计算机1177台。教师用计算机519台,生机比达到17.5:1,远程教育覆盖率100%。已有14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或局城网。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考虑淘汰2004-2005年采购的992台计算机的因素,全县共需增加计算机室27个:按照教师计算机比1:1的标准,教师机为中学缺口194台,小学缺口527台:按照普通教室的1/3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标准,多媒体教室中学缺53间、小学缺49间:按照每一所学校建立一所网络机房的标准,需建立网络中心机房19个。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配置较少,影响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授课。就技术支持看,学校都没有专门网络技术维护人员,基本上依赖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之余无偿开展本校计算机维护管理、校园网站建设、多媒体设备管理等工作。就教育资源看,现行的教材不能与教育软件衔接,增加了资源应用难度。英语、音乐等与远程教育资源不配套。教学资源有限,限制了学科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的积极性。

4 学生乘车状况堪忧

随着呼图壁县教育布局的调整,一方面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规模办学的格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路途远,接送难。线路车、自用小面包等车辆接送学生上学成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2011年11月,呼图壁县17所中小学校中,学生需乘车上学的有14所,学生乘车上学总人数为6329人,其中小学生有2653人,初中生2472人,高中学生有1204人。一小、二小、一中、二中、五中等大部分学生为走路或骑自行车上学,部分学生乘坐县内公交车上学。三小、三中、四中、五工台镇小学、二十里店镇小学、石梯子乡小学、雀尔沟镇小学等七所学校共有乘车学生5834人。三中乘车学生1846人,其中每天乘车学生1086人。每天有12辆无营运证小面包及私家车接送454人。核载31人的线路车,常搭载学生60~70人不等。核载8人的小面包车常搭载学生18-20人不等。独山子小学168人,每天由3辆线路车接送学生,核载为31座实际乘坐学生数为56人:回民分校有乘车学生60人,每天有7人乘坐线路车,53人由3辆无营运证的面包车接送学生,无营运证的面包车核载9人实际接送学生数为7-21人。石梯子乡小学共有乘车学生234人,由4辆线路车接送学生,每辆核载37座,实际乘坐学生数为42-55人不等。雀尔沟的哈拉坝学校共有乘车学生170人,由1辆线路车接送学生,核载37座,实际乘坐学生数为170人。

三、从呼图壁看西部义务教育应采取的政策

1 开展学校布局调整

一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已做出的布局调整。随着农村学生人数减少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地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当前,大规模布局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在新的情况下,各地要把妥善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凡是事前缺乏科学规划、无法有效解决寄宿问题、城镇“大班额”现象突出、学生上学路途偏远且缺乏接送车辆的地方,要通过采取建设寄宿设施、提供交通车辆、增加生活补助等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是提供就近入学的便利。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关于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制定学校网点布局和服务半径的量化标准,小学一般应以就近、走读为原则,初中可适当集中、分片入学。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各地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审慎开展相关工作,尽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

三是严格布局调整程序。各地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避免造成新的上学远、上学贵或上学不安全情况,减少出现闲置校园、校舍情况。学校设置规划需继续调整的地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建立听证和公示制度。规划和方案要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的意见。在各方意见不一致或大多数学生家长反对的情况下,应当暂缓调整,不得强行撤并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要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汇总,在研究提出解决后续问题的方案和意见后,逐级上报审批。经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确定布局调整的地方,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

2 切实加强农牧区学校建设

要改变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新增义务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牧区,新建项目应优先安排给薄弱学校。各地尽快制定农牧区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的方案,尽快落实建设和改造资金,及时启动建设和改造项目。

应依据已制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及财力可能等因素,区分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不同矛盾和问题,分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照均衡发展目标、均衡发展标准、办学质量标准等,加大未达标学校建设力度,优先配置教师、校园、校舍、图书、体育场地、艺术场馆、卫生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等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努力改变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局面,坚持新增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牧地区,推动实现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根据实际需要,新建或改善县镇及乡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饮水、厕所等生活设施。向学生提供良好食宿条件。妥善解决农村学校食堂工作人员配置和工资问题,保证学校聘用合格员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证学校人防、物防、技防落实到位。

3 不断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关键是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要保障县域内校际之间教师的学历水平、高级职称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新聘的高学历教师优先分配到农牧区学校和县镇薄弱学校,新增的高级职称的评聘指标要向农牧区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继续实施教师补充和培训的国家项目,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农牧区学校长期任教。面向2020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国培、省培、地培、县培、校本教研等,个别教师也可以派往外地做访问学者。提供专门培训,制订专门的成长计划,帮助双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更好教师满足教学需要。第二,鼓励教师合理交流。教师区域内学校之间合理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教师交流时,要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第三,解决好代课教师问题。在初中阶段代课教师不是很多,在小学阶段2010年全国有代课教师20万人,占教师总数的3,50%。新疆的小学代课教师有7700多人,占教师总数的5,46%,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指标。第四,开展教师周转房建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教师作为公职人员。较早地转入县城居住,每天到乡镇学校上班往返不便。此外,更多的新教师也有住房方面的钢性需要。所以在今后几年,要把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作为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效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4 探索校车解决办法

集中办学之后,学生每天上下学可能出现困难,即使每星期回家一次,也要有合适车辆来乘坐。农用车、拼装车、三轮车、拖拉机根本没有安全保障,过度超载车辆也存在安全隐患。不合格车辆或超员车辆翻车、碰车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中央拿一部分资金,地方拿一部分资金,购买坚固的、好用的校车,并且聘用有驾驶经验和高超驾驶技术的司机来驾驶,将有助于孩子们的交通安全。国家颁布校车管理办法后,各地应该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及解决学生交通问题的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校车动态监管机制,对学校自购或租借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车辆及驾驶人、行驶时间和路线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分类统计、备案,严格取缔不合格车辆,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清退不合格的校车驾驶人员,杜绝因校车违规驾驶或管理疏漏等问题导致学生和幼儿伤亡。

5 推动网络资源建设

建立“积木式”资源库,资源库中提供种类丰富、数量足够的教学课件及教案范例,使教师既能以范例为参考自主从素材库中提取素材制作课件或编写教案,也可以将范例作为“模板”,直接从素材库中提取相应的资料加入其中进行修改。加强区、州、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软硬件“两手抓”。

6 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将特殊困难群体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适龄孤儿、残疾儿童少年、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在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特殊困难群体教育经费全额纳入政府预算,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困难群体寄宿生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按时、足额拨付按规定标准的各项教育费用。

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并行不悖、相互交叉的关系。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把教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环节,将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优先转变到课堂有效教学上。要以国家制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审定通过的教材为依据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 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