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人生百态,看不同的电影就如同品读不同的人生,从中可以领悟各种美德与品格,可以借鉴不同的阅历与经验,可以感悟不同的道理与真谛。优秀的电影更是汇集了哲学、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绘画、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元素,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寓意深远的电影不仅让学生易于接受,更可以触及他们内心深处,如果加上教育者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提升,可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一、为何选择电影
如果把电影看做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那么它的特性及魅力就使真教育的实施成为可能。
1 故事性和趣味性是学生接纳的前提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可以渗入学生心田的,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而电影以它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及其趣味性很容易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乐于体味是接纳的前提。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真正的教育才有开始的可能。
2 隐蔽性和自然性使教育不留痕迹
电影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好电影是一种溶于艺术之中的无痕教育。电影中,各色各样的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产生认同感,继而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或效仿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3 影响力的深远和持久性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本好书,在触动观众心灵之后可以长久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中,对其今后乃至一生都有着或重或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一部好电影对他们的影响很有可能是终身的。
二、如何选择电影
电影作品成千上万、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那么,该以怎样的标准选择适合学生观看,并能促进其成长的电影呢?
1 有新鲜感、观赏性强的影片
如果选择在班中让学生集体观看,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陌生的影片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当下这个资讯、传媒极度发达的社会,找到一部全班同学都没有看过的影片着实很难,即使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的也会有些难度。于是某种程度上,教师需要是个“电影迷”——对电影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相当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哪些电影可能是他们大多数没有看过的,
除了“新”这一特点之外,电影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可看性和观赏性。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教育题材,选择那些“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学生很有可能提不起兴趣,继而达不到任何教育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品味。以及时代的特点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制作精良、艺术水准较高的电影。让学生欣赏一部好看的电影应该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和基础。
2 与教育主题匹配性强的影片
中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和特征,电影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应该顺应、衬托各个教育主题。所以教师在选取影片时,应根据教育阶段的特征、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主题活动和班级规划等选取不同题材、内容的影片。
三、如何组织学生观看电影
选择一部适合学生观看、能为教育主题服务的影片之后,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何时播放电影?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活动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更大的收获?
1 播放时机的把握
对于班主任来说,可以自由支配的大块时间极其有限,如果没有长期的思考和规划,可能会错过很好的播放时机。通常,开学初和学期末是全班观看电影的最佳时期。
首先,班主任在这两个时间段容易找到相对大块的可利用时间:其次,在学期的首尾学生更需要“充电”——渴望精神食粮,此时选择合适的影片播放,可以给他们一些开启新学期的动力,或是让他们对即将结束的一个学期有更好的总结和思考。
当然,集体观影只是形式之一,不同类型的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基本原则是:新片集体看:旧片回家看;有针对性地推荐给个人看。
值得学生观看、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影片有很多,但是其中不少是学生看过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荒岛生存》等。这样的影片既然有不少人看过,班主任不妨在合适的时候推荐给学生回家看,让没看过的学生感悟影片,体味其中的道理。
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个别问题,对于有着不同困惑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推荐不同的影片,比如可以把《叫我第一名》推荐给在公众面前表达不自信的学生,把《春风化雨》介绍给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孩子……让不同的影片去帮助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体味电影蕴意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切关爱。
2 电影教育的延伸
电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应只停留在观看这一环节当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观影前后应该配以一定的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包括观影前的问题思考,观影后的写影评、谈感受等形式。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影的一次实例。
◆跟随学校的生涯教育,让《幸福来敲门》
我校的生涯教育在全市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年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正值学校《生涯教育》这一学科正式进入高中课堂。为了配合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更为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方面有所帮助和引领,我决定利用学校生涯教育“电影课堂”这一板块,为学生播放美国经典的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播放时机的把握)。这部电影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过,所以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在看完电影的当晚,我让学生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中至少回答两个问题:“主人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的哪些品质帮助他走出了困境?”(延伸活动1)。在观影后的第二天我们召开了名为《幸福是什么》的主题班会,围绕观后感中学生思考、回答的两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讨论(延伸活动2)。学生相互聆听、各抒己见,大家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实现了对电影最大价值的利用和提升。
四、班主任在电影教育活动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部电影对全班四十多个学生的影响一定是不同的。在这个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班主任应多一份包容之心,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允许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认识和理解。班主任应避免对电影主题单一化的引导和确立,也无需对主人公“高大全”的形象进行渲染。
在整个活动中。不管是观影的前、中、后,班主任应该主要充当服务者、聆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毫无顾忌地表达。并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师的包容、理解、接纳和提升是电影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保证。
电影作为班主任的辅助教育工具应该不是新鲜事物,但也绝非普遍。我们若充分看到电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好处和价值,就该多给它些机会,让情节曲折、感人至深的故事说话,让学生们在观后有感而发,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认识和体味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