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是人与人之间商量确定并共同遵守的规则。从广义的角度出发,人类所有的文化无不具有约定的痕迹,如法律法规、语言文字、道德行为规范等。约定具有一定基础的文化认同,能够产生一种社会化的约束力,形成一种思维和行动惯性,提升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中师生之间约定的运用,探讨它是如何增强教师教学的调控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
一、运用目标性约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标性约定指团队或者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承诺。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来说,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践行,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团队的目标性约定应该长、中、短期相结合。长期规划提出一个学段的发展愿景,中期规划提出一个学年的发展愿景,短期规划提出一个学期甚至一个月的发展愿景。
目前很多学校的团队目标规划只做到每个学期,很少有做到中期的,长期的就更不用说了。很多目标都是教师一厢情愿提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很多学生根本不把目标当一回事。目标性约定应该是在约定双方,即教师(或学校)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听取和考虑学生的意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愿景。如长春市实验中学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提供全国高等院校有关该领域的专业设置情况、历年来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以及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展望,与学生达成充满个性化特色的学业发展规划约定。在这样的规划引导下。学生的发展肯定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运用规范性约定,增强团队的协同力和执行力
目标虽然重要,但是没有强大的协同力和执行力,团队会如同一盘散沙。知行合一,将发展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就需要适时运用规范性约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规范。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事先和学生说得清清楚楚,形成制度,形成文化。这一点,魏书生老师跟学生的约定很有借鉴意义。他的学生犯错误了,或写一篇犯错误的“病历说明书”,或给大家唱一支歌,或为大家做一件好事,这样的规范性约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律己。
三、运用交际性约定,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
特战队员的手势、交通红绿灯、球场裁判的哨音和手势等,这些交际性约定方式都在复杂环境下,用很短的时间和简约的方式传达了信息传递者的意图,调控一个团队或者同伴的行为,提升了信息传递者的局面控制效率,很值得教师学习。很多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经常会在课堂教学时用到交际性约定,如当班级学生处于人声嘈杂的讨论中时,为了使学生安静并回到座位,这时候采用“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的语音提示效果相当不好,学生不一定听得见。如响亮地击掌三下或者大声引领学生倒数“54321”的约定就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交际性约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并形成条件反射似的默契。课堂教学交际性约定方式的引进应尽量做到通识性的多一些,不要刻意去约定一些小范围的方式:约定的方式尽量化繁为简,不要弄得很复杂,彼此之间不容易掌握,也不容易表达和理解。
对各种约定的恰当运用,将会对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