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显”也是一种“营养”

2012-04-29 00:00:00贾宪章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9期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随意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的整架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老师讲完故事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问:“哪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他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其实,“浅显”有时也是一种“营养”。这节作文课因其“浅显”,才格外富有感染力,才充分滋润了刚刚走近校门的孩子,让他们初次品尝就喜欢上了学校、课堂、老师、同学、作业的“味道”,并让它成为孩子终生难忘的记忆。育人者应该将这节课作为自己开展教育活动的“模板”,在自己即将开始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搜集、尝试、挖掘、创新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浅显营养”,用它们充实不同的施教环节,才有可能有效激励、有力促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才有可能让他们在全身心投入地领略和感受“浅显”教育资源的迷人魅力的基础上,充满活力、动力、毅力去探索、去挖掘他们感兴趣的“深层次”成长营养。

育人情境应是浅显的“简单水分”。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整体氛围的营造,还是具体情节的个别情境的烘托,都应是充分利用手边现有的环境资源,不需刻意的准备过程和针对性的构建环节,让学生可以真切感觉到施教环境原本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浅显”才显得自然。当然,关键的是教师巧妙地准备好看似不经意的施教活动,合理地安排好不同情境的使用次序,可以激活“简易的情境”,让各种教育活动在这“纯净如水”的滋润中可以保持自身特有的“味道”。

施教环节应是浅显的“简单烹饪”。一是行动的“简约”,育人者在施教中“惜言如金”、“惜力似银”,只是必须说和做的时候,才给予可以必要的提示。相反,应充分创设时机、提供平台,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动手体验,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想,不怕说的不流利,不怕做的不准确。二是程序的“简约”,实践环节应“格外清晰”,转折少一些,节奏慢一些,应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可以跟得上施教的节奏变化,并可以充分展示每个教学环节的细腻和精致之处,进而让每名学生都可以寻找到自己喜欢的“美味”。

育人目标应是浅显的“简单诱惑”。一是用直接的方式将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他们在心理和行动上有一个准备过程,开始应让他们感觉到确有难度,甚至会一时想不出办法。二是用自然的方法达成目标,借助现有教育资源将设定目标实现在教育活动结束前,让学生们充分参与的、充分体验这个过程,这样的“目标诱惑”才会让整个教育过程变得有滋有味。

成功体验应是浅显的“简单口味”。一是让参与者成为“成功者”,就像这节课中,听故事的、讲故事的、画插图的,每一个参与到教育实践中的学生都可以获取不同程度的成功,都可以拥有收获的感觉。二是让努力者成为“成功者”,让努力者得到一些特殊的“关照”,可以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挫折,也多一些收获,可以多体验艰辛,也应多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此简朴的道理,应尽早扎根在学生心中,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教育成效。

“浅显”也是一种“营养”。与其让过于花哨的形式、过于繁琐的过程、过于迷茫的模式……这些难以消化的“深沉养分”反复地折磨、迷惑学生,不如充分利用好手边的“浅显资源”,让教育呈现出美好的、温馨的形象,进而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