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评语的有效性

2012-04-29 00:00:00孙伟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9期

1.少点全面性,多些针对性。多些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评改时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针对性要强。首先,评语要能体现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师应从训练目标、特定要求、主要问题出发,抓住重点,找准关键,并以其为评价的焦点和靶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批改某一问题,使学生明辨优劣,触类旁通。换言之,或点评某一可取之处,使学生强化这种优势并举一反三,或点拨某一重要缺陷,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且引为戒加以有意识地补救。当然,抓主要问题每次毋需求多,应本着一篇改出主要一点的原则,以期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其次,评语要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用鼓励性评语,对自信心强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其既得到鼓励,又不自我陶醉。

2.少点刻板性,多些鉴赏性。写评语要热情,评语要落在一个“赏”字上——赏其取材新,赏其立意深,赏其见解独到,赏其构思巧妙,赏其态度认真等,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作文评估中要尽量发掘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小至字词句,大至节段篇,并用红笔写下激赏的批语。当然,这种赏识性的赞语不能言过其实。赏识性的评语能够产生奇妙的心理效应,请听一个学生的心声:“老师,虽然你的评语只有‘可喜’二字,但我看到它,心中极不平静,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每每暗下决心,不让这个‘可喜’被劣作冲淡。”

3.少点否定性,多些鼓励性。作文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其写作兴趣,鼓舞其写作热情。教师批改习作时固然要表扬佳作,但对一般或较差的作文也不能简单否定、一味批评、讽刺挖苦,而应辩证看待学生的进步和长处,放宽打分尺度,哪怕对其微小的进步也予以热情的鼓励和嘉奖,使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升起进步欲望,产生与教师同向的心理效应。当然,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教师应明确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

4.少点权威性。多些启发性。中学生心理已较成熟,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期望与教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叶圣陶说:“所谓批,无非是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该怎么写才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越位”包办代替,不将解决办法与途径和盘托出。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教训人,而是对作文中需要进一步修改推敲、完善充实的地方,用平等的态度、以商量的口吻写出自己的看法,给予提示和暗示,委婉点出问题要害,因势利导,疏而不堵,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斟酌权衡、增删修改,获得思索的冲动,产生再创作的欲望,领悟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萌发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形成自能改文的能力。

5.少点主观性,多些客观性。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评价质量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形成了固定的审美倾向和独特的定势思维,过分赞许认可适合自己胃口的作文而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好恶左右着评改结果,往往对优生的失败之作仍予以较高评价,使其误以为是真实写作效果而自骄自满,对差生的成功之作仍是百般挑剔,视其闪光点不见而挫伤其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作文,不依自己的审美取向而囿于成见,不凭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打“印象分”。而是按照作文训练的重点和目标制定批改标准,就其内容、形式等方面具体列出评改项目,做到在统一的尺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使学生情绪稳定,真正发挥出竞争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