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校本研究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才能保持它的有效性呢?
首先,研究课题要“返璞归真”。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以研究的内容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而应该是教师力所能及的,是能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这样的研究教师才觉得亲切、真实,才乐意去进行。如“课堂改造方法”就是这样返璞归真的研究。“课堂改造方法”的目的是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与改造。它主要是基于“我是怎样……”“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以后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还可以怎样”“我的教学如何改变”“变革……我需要组织给予什么支持”等六个问题展开的。每一个问题,又有更精细的提问与解答,如“我是怎样……”的问题,又提出了“怎样备课”“怎样研读《课标》与教材”“怎样研究‘学情”“‘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怎样听课、评课”。这样的研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且递进的问题本身就是研究路径,教师易于积少成多,实现教学上的大改观。
“返璞归真”的校本研究使教师明白研究就是教师“寻招”的实践,朴素的改进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探索是最有效的研究。这样,校本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要让教师“谋课”。有效研究应该聚焦课堂,聚焦课堂关键在“谋课”。第一,要形成“谋课”“观课”“议课”和“思课”的校本研修新范式。从“谋课”开始,抓住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设计研磨主题,研究教学设计;第二,基于课堂观察,聚焦课堂生成,化解疑难问题,就教学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展开研讨;第三,揭示课例价值,紧扣研磨主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形成理性评价。通过这样的谋课,总结与形成学校、学科的精品课程与精品课例,放大与延伸课堂精彩片断与精彩环节的效应。教师的听评课,要服务于“谋”,形成于“略”,且以教育叙事与教学故事的形式,总结、演绎成学校、学科与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教学谋略,积累这些智慧、谋略。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载体。
最后,要唤醒教师的教学自觉,提高研究的自主性。学校精心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力求通过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比较中找差距、找问题。如课例研究就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活动。教师们在课例中对照自己,能有效唤醒他们的教学自觉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想要获得上述的理想效果,一定要在选择课例上下工夫,一定要以“有创意,能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持续研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操作,与同行有借鉴意义”等为标准。
另外,在研究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确保校本研究的有效性。教学大比武活动,是教学教研的综合性评比,通过评比发现优秀教师的同时,也借教学比赛项目设置引导教师的专业研修,并通过教学比赛与研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论文答辩环节向广大教师开放等措施,以评促研,以研提评。
总之,学校应始终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保证校本研究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