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规教学和德育活动。“研”指的是教育教学科研。曾几何时,本该唇齿相依的教与研却若即若离、渐行渐远。学校的科研成果往往表现为N个已结题的X级课题,呈现的方式就是几本论文集或案例集的合订本,而这些“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殊不知教研在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学校“教”与“研”脱节乃至对立的现象并不少见,怎样让二者找回“当初的感觉”呢?笔者尝试找到维系他们的纽带——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研究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故事只是载体,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探究,对问题的思索,以求发现和揭示包含着客观存在、真实体验、主观阐释的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教育叙事不能杜撰,必须是已经真实发生的,故事情节应尽量扣人心弦,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深省。叙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自我陶醉式的情景回放,而是在与旁人分享中获得教育理论以及信念的概括和总结。
教育叙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若干类型。从叙事主体可以分为自传体叙事和他传体叙事;从叙事内容可以分为片段叙事和生活叙事;从叙事主题来区分包括单主题叙事和多主题整体性叙事。笔者将在下文中尝试用几个教育故事概述来解读教育叙事的基本体例。
自传叙事——《数字的故事》(原作高晓丽)。老师在新生报到时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他”,那个喜欢画画的他,那个大个子的他,那个考试成绩个位数的他。于是,老师每次上课就给他画纸让他随意泼洒。预期中的感动并没有出现,他还是在初三分流后失学了。他画的36张画已经在老师的书橱里被保存了将近10年。这些画引起了当事教师的思考:为这样的孩子能多做点啥?是疑问,也是质问,在感伤之余迫使我们不得不赶快弥补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的遗憾。
生活叙事——《大山的故事》(原作李颂)。李静老师生长在繁华的大上海。她因大山里的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而留了下来,已然令人肃然起敬。长期忍受着大山的闭塞和对亲友的思念,退意渐生的李老师又因为学生的苦苦哀求和琅琅书声,再次选择了坚守。面对病魔,她坚持给孩子上完最后一课。当漫山的映山红围绕着她时,她却已悄然离去……一座高大的丰碑赫然屹立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片段叙事——《爽字的笔顺》(原作张雪萍)。教者发现自己教学“爽”字的笔顺和别的老师不同后,马上与同校教师讨论,并上网和各地小语教师交流,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进行比对,后向学生虚心地更正自己的错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该教师还将此事提高到“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习惯’要好好地审视”的高度,无疑也给我们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提出了警示和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我们需要把自己过去教育过程中司空见惯的细枝末节重新梳理,再次审视,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育生活的最底层,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内涵,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坚持教育叙事,“研”就会获得内在的充实,“教”也就有了充满底气的支撑。
作者单位 湖北省嘉鱼县鱼岳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