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明礼诚信成为德育的突破口

2012-04-29 00:00:00陈云生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0期

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择“明礼诚信”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寻找更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途径。这也是我校开展“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我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调查规划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以及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新途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方案。

小范围实验阶段。学校成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小组,组织“明礼诚信”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将课题研究的活动和实验渗透到平时的学校、班级工作之中;同时,我们在初一(10)班和初一(12)班两个实验班率先开展活动。

实验扩大阶段。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决定将原实验对象从初一(10)班、初一(12)班拓展到全校。

实验反思与改进阶段。根据我校制定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我们依据“科学性、实践性、渗透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教育方案的落实,比较实验与实践效果,反思研究策略,及时进行经验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明礼诚信”道德教育研究之风。

交流推广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我校举行了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课题市级示范结题报告会,来自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各兄弟实验学校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我校展示、交流的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受到广大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实践提高阶段。本阶段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明礼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实践“明礼诚信”的自觉性及这方面的动力和能力;验证学校诚信教育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适当调整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形成适合我省中小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

成果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整理、出版“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系列材料等。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成果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各种优化的社会资源创新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并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学校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模式及保障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中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形成其探索能力。这让学生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同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等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式。“三主”指的是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活动的特有教育功能;“两渗透”是指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去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效果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是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使命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找准“明礼诚信”教育的切入口,目标明、过程实、效果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初步构建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我校的《城东中学学生一日规》《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学生“明礼诚信”道德规范层次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习惯养成要求。这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提高了教师对“明礼、诚信”教育的信心。

组织编写《“明礼诚信”主题班会优秀教案选》,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还是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对其学习、生活、交往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不但注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意识,也注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认识,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开通《城中论坛》《德育之窗》《教师主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强大优势实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收集汇编“明礼诚信”教育的优秀案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论文、学生小论文若干本。这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动材料,为学校深入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明礼诚信”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不但注重在校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还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以至达成共识,努力实现家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把三方面(学校、家长、学生)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班队活动、讲诚信故事比赛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也更科学了。

2002年3月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先后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共25项。泉州市达标中小学校对我校开展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成果也予以充分肯定:城东中学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开发的“明礼诚信”学习材料,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青少年道德建设教育“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是在学校德育工作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文明行为在新时期的具体内容,中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的实践探究。探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构建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模式,创立“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法,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理论和学生道德发展与形成理论的研究,为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观念和新思想。课题研究成果如“明礼诚信”的国旗下讲话、班会教案、养成教育活动设计、“班网”、《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等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我校的“明礼诚信”青少年道德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方法与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其创新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个性化的道德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预设)教育为“认知+实践”(体验)型生成教育观念,使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道德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