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在慷慨激昂的校歌声中,上海中学的校门迎着绚丽的朝霞徐徐开启。这所创办于1865年,前身为龙门书院的古老学校在新世纪的教育浪潮中依然身先士卒。140余年的上中往事,每每触及,都让人百感交集。回忆如同开启一缸封存已久的陈年佳酿,初闻是醉人的清香,细品则如将熟的梅子,酸涩中带一点甘甜,被冲击的心灵油然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劲道。
回眸上海中学的发展与育人史,可以说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经典缩影。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留下了许多值得弘扬的优良传统。
忧国忧民,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
上海中学的办学历程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创办的龙门书院,当时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爆发,使晚清朝野动荡不安。中上层地主集团和地方实力派人物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这历史潮流中,龙门书院于1865年应运而生。
龙门书院由时任上海道台的丁日昌捐资兴办。据说这位热心办学的道台本人学历不高,但很爱读书。为了使更多寒门学子能进入书院,当时还有这样的规定:凡考人此书院的学子,膳、宿、学费全免。因此,一时间应考学子盈门,以致原有校舍无法容纳。继任道台应宝时不得不于同治六年(1867年)从道库拨银万两,购得南园西李氏吾园废基(今尚文路),兴建了初期规模的龙门书院。应宝时还亲自为龙门书院作序“思夫书院者,所以储人才备国家之用也”。可见,龙门书院从创立初始就强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经世致用之学,关际的是国家的安危、黎民的福祉。
龙门书院当时的课程以经史为主,辅以文辞,尤其重视学生的身体力行。所以还曾有一种说法,说当时的市民都能从学生的衣饰举止中判定他是龙门书院出来的。
主持过龙门书院的“山长”(相当于现代的校长)都是品学卓著的人士,如顾广誉、万明轩、刘熙载等,其中又以刘熙载最为出名。这位山长清正廉洁,以院为家,常驻书院,十四年中,无论祁寒酷暑,每五日必开一讲,中午则和学生一起聚会讨论,交流彼此学习所得。执教龙门书院时,他对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十分推崇,曾说:“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在他看来,读书学习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产生贡献。
龙门书院时期(1865-1904),学校由于崇尚新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苏松太地方最高学府与教育质量最高的学府。《曾国藩全集·书信》(九)中提到“龙门书院不仅改变了沪上的浮靡之风,而且名闻遐迩,各地有志之士纷纷效仿”。许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龙门书院四十年,英才俊杰辈出,有晚清“地理三杰”(姚文栋、祁兆熙、张焕纶),有在防守台湾方面做出贡献的胡铁花(胡适之父)等。
挽救国难,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之路
晚清中国饱受列强凌辱,1904年,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提出预备立宪,在教育上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当时最缺的就是小学教师,为此,龙门书院也应时而改名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师范也由府立改变为省立,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师范时期的学校为挽救国难,兴国安邦,明确提出“立国以教育为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的思想,走出了一条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
师范时期的学校(1904-1927)领跑中国师范教育,从模仿日本起步,再引进美国杜威教育思想(1920年杜威来校发表演讲),最终不拘形式变革,不仅有一年制教师速成班,也有三年制、五年制本科班,还招收女生,代办讲习所、创办供学生实习的附属小学(现在的“上海小学”前身就是当时的龙门师范附属小学)、乡村师范分校,还曾构想创立龙门大学,为中国师范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有“全国教育看苏省,苏省教育看二师”之誉。毕业生中有黄炎培、徐特立等名人,也有一大批学校创设人(如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杨保恒)与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等人的老师),还有许多著名院士(如1913届的水生物学家王仲济)。
生生不息,探索救亡图存教育之路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省二师经合并后更名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成为拥有普科、商科、师范科等多科目的综合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校舍曾一度被日军占领,成为日本关押英美等国侨民的最大集中营,学校被迫迁移借校址办学,并为拒绝向卖国求荣的汪伪政府登记,于1941年更名为私立沪新中学,1945年抗战结束后恢复为省上中。
这一时期的上海中学,视时机而发展,视形势而变革,尽管校址历经迁移,校舍几次被破坏,但发展的脉络始终没有被战争割断。学校一直坚持教育自身的独立价值,不断吸收欧美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享有“北有南开、南有上中”的赞誉,并被列为江苏省“四大名旦”(当时办学质量与社会影响最大的江苏四所学校,有上海中学、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常州中学)之首。这一时期的上中人才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高素养的科学学术先锋,如后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称号的屠守锷(36届)院士与杨家樨(37届)院士,且这两位是表兄弟,成就了一桩科坛佳话。二是反对日寇侵略与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革命青年,如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姚旭(1939届校友)等。
尊师重教,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之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揭开了百年上中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0年2月,学校正式被命名为“上海市上海中学”,后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开始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历程。在1949-1978年期间,上海中学走出了一条先学习和借鉴苏联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后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探索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学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军参干,参加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运动,在新中国最为紧缺的雷达兵、通信兵、防空兵等兵种中到处可见上中学子的身影。这些参军参干的学生中许多后来成为航空航天、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
在社会主义教育探索中,上海中学尊师重教,在叶克平校长的引领下,取得了许多社会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形成了“重基础,重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治校思想。这一时期,学校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生产劳动教育;注重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和特长;注重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学校注重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如曾庆红、李源潮等。毕业的校友也非常注重尊师与感恩。50届校友、“国防科技工作模范”陆载德将军在给母校的来信中说:“尤其感谢上海中学优良的校风和严格的学习环境”;60届校友、中国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经常说“能为社会作点贡献当归之于母校”。
求真务实,探索改革开放教育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上海中学在海内外校友呼声中,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正式复校。从复校到中兴,从走入低谷到走向辉煌,学校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诠释着上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尤其是1989年唐盛昌被委任为上海中学校长以来,学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走上了率先实施名校素质教育和探索拔尖、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之路,实现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的办学追求。学校不仅率先通过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而且被认定为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率先“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试点学校。
上海中学一直践行着“乐育菁英”的办学理念,十分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志趣潜能的开发,毕业生获得了国内外名校的青睐。近年来,99%的学生升入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顶级名校的超过80%。近6年上海市13位文理科最高分中有11位出自上中,已连续十余年遥遥领先于同类高中。上海中学于1993年创办国际部,是全国公办学校里创办国际部最早的学校之一。目前,国际部在读学生近30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成为中国人自主开展国际教育探索的典范。
上海中学在改革开放之路上,一直进行着教育的开创性探索。学校在全国最早提出资优生德育并进行创造性实践;系统建构了学校课程体系,在推进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上率先实施;在中国人自主创办与管理国际教育上起到引领作用;率先推进名校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建设、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上全国领先;探索出了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学校由于这些紧贴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和突破,被誉为“上海基础教育领头羊”与“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上海中学的发展,如今被一些学校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她也有过低谷,上中人面对困境,痛定思痛,穷则思变,做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140多年来,上海中学跨越了三个历史时代;140多年来,上海中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在兴校救国之路上励精图治;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在兴校报国之路上开拓创新。秉承着“自强不息-乐育菁英”的办学理念,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构筑未来发展蓝图,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乐育英才。
【本文由刘茂祥老师根据《史品上中:菁英教育的缩影》(唐盛昌主编)一书的资料整理而成】
作者单位 上海市上海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