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五方法” 激发兴趣学历史

2012-04-29 00:00:00陈拓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0期

爱因斯坦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实践也证明,兴趣在人们的学习活动和认知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导言课,激发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后,作为教师就可以顺利地传授新课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采取根据课文内容编出小故事、设置情景难题、安排学生朗诵、播放短片等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使人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可见,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上好导言课的关键是把握好“精、巧、准”三原则: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要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于是我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用谜语作为引子,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卫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然后我便趁势引入新课。这样导人新课,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结合乡土素材,增强学习历史的亲切感

大凡为人,都会对本乡本土的人和事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特别是在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社会,这一特点显得更加突出,青年学生也不例外。据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授。

例如,讲授广州起义时,我就联系到在我市平政镇岭垌村出生的俞作豫烈士,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俞作豫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用充满敬仰和热情的语言歌颂了烈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和气吞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为此,在课堂上,我还特别引用了他于广州红花岗就义前挥笔写下的豪迈诗句,“十年英明宜自慰,一腔热血且徒流”。这一刻,历史给学生带来的亲切感和震撼性扑面而来。

这样的乡土历史素材还有很多。例如,讲授古代科举制度时,可以联系清代嘉庆年间号称“才压三江”的北流籍科举名士李绍昉;讲授古代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联系位于我市境内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二洞天”的勾漏洞,及葛洪在勾漏洞成书《抱朴子》的历史故事;讲授宋代大学者苏东坡时,可以联系上我市的风景名胜景苏楼和鬼门关;讲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时,可以介绍一下北流在宋代外销瓷的制作和出口方面的繁荣等等。

三、运用幽默语言,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人们喜欢听相声,看小品,原因就是相声、小品有幽默的语言或者滑稽的动作,因而感到特别有趣。因此,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善于使用幽默的语言,就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利用幽默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有巧妙借用、有意曲解、成语变用、巧用反语、形象比喻等。

例如,讲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时,我说:“刘胜这人在历史上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却有点名气,因为他保留了生儿120个的冠军头衔。”“冠军”本来是体育专业术语,是指体育竞赛第一名的获得者,在这里我借用来授予刘胜一个“生育冠军”,从而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情趣。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国时,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的一员,但后来却参加协约国作战,为什么?我说:“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哪边利大,它就参加到哪边去。”在这里我把意大利有意曲解为:“意在大利”,不仅增加了幽默感,还揭示了大战的掠夺性质。讲到1929年10月24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时,我说:“这一天是星期五,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直到现在,许多资本家仍然‘谈五色变’。”在这里,成语“谈虎色变”变换为“谈五色变”。这一变不仅增加了幽默情趣,而且也揭示了这次危机的严重后果,灾难性沉重。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张伯伦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对希特勒妥协退让推行绥靖政策时,我说:“张伯伦可以说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大师,慕尼黑协定就是他的杰作。”在这里把张伯伦称为“大师”,实际上是说张伯伦是一个十分可恶的历史罪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提早爆发的罪魁祸首。讲到19世纪末英德竞争时,我说:“德国就好像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它是根本不满足只能得到一些残汤剩饭的,它像一个吃不饱的饿汉子,自然首先盯着英国的那个大盆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在这里,我运用一系列的形象比喻,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

显而易见,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就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幽默语言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一是靠自己平时去思维、探索和积累;二是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多看一些教育报刊和教学参考书籍。上述所举事例,大多是别人的经验总结,我只不过是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历史的直观感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同历史上的一些事实、事件相似,只要抓住其相似点,就可以联系起来,加深学生记忆。例如,在讲到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小投资者一直认为稳如泰山的财富,竟在一天工夫化为乌有”时,教师可以联系到现在有些小青年热心炒股,结果亏本。对此总结:“我们现在也有一些青年把准备结婚的钱拿去炒股,结果血本无归,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另外,本地客家人较多,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很好资源。比方说,在讲授我国古代史上的多次北民南迁的历史时,就可以结合“客家人”这一概念的含义、客家人的历史由来等进行教学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历史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好族谱、宗祠、家族故事、姓氏源流等比较容易获取的素材,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现实感、真实感和亲近感,又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家族观念和家国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爱国、爱家精神的培养。

五、把教材变成诗歌,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诗歌不仅语言生动、简洁明了,而且朗朗上口。对于知识线索相对较乱、知识结构相对较繁、知识点相对较多的章节来说,诗歌记忆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记忆的好方法。

例如,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这一节,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五代十国的更替”,二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三是“周世宗的改革”。于是,我把其编为三首诗歌:

第一首: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加后蜀,南唐北汉大混战,分裂割据民痛苦。这首诗既讲清了十国名称又说明了五代十国的影响和危害:各割据政权混战不休,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首:南方战少较安定,中原人民江南行,统治阶级较重视,南方经济得振兴。这首诗前三句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三个原因。

第三首:柴荣周世宗,减税又安农,严惩贪污吏,整军立新功。这首诗既点出了周世宗的名字,又概括了周世宗改革的三方面内容,还提示了改革有积极作用。

总之,把历史章节重点内容编成诗歌,并不要求那么严格,只要能概括出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即可。

作者单位 广西北流市高级中学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