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学基本环节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2012-04-29 00:00:00李芳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0期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因此,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已成为当代地理教师的必然追求。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上好地理课,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细心钻研新课程标准,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启用新的教学模式。

一、根据新课标和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采用填图、填充、选择类练习,以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同时设计一些读图和阅读分析类题型,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前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控制好课堂每个步骤的时间。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要求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即导入重难点的点拨约5分钟,学生合作探究时间约12分钟,展示点评、提升交流的时间约23分钟,归纳与测评约占用5分钟。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要综合考虑自学和合作探究的环节。对内容量的控制过严、要求过高、分量太重都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学生预习必须充分,这是自主课堂的重要保障。因此,导学案中要设计预习导学的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降低要求,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填图题帮助他们预习新课。优质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题型应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地域空间及风土人情来设计题目。导学案要采用统一的规格进行设计,一般使用8开纸,分两栏或三栏,一面印刷,以便学生能妥善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第一,运用多种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中来。如一曲激人向上的歌曲《爱我中华》,就能很快让学生想到我们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为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打下感情基础,也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热爱。生龙活虎的《安塞腰鼓》视频片段能把黄土高原的粗犷形象导入脑海,从而将学生的思路带入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多媒体画面上美丽的长江三峡、独特的黄山迎客松、风景如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势庞大的三峡大坝工程图片,使学生在欣赏中对祖国的壮美河山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引入到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之中。

教师设计导人环节时也可运用游戏。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把过三关拼图游戏导人到电子白板上,同时用简短的时间做示范,迅速拼出整个中国地图,由低级到高级一步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的挑战性将学生的尝试冲动调动出来,大家都迫切想试一试。这样的导人就会使学生快速融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总之,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精彩的起点,这样的导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设计具有引领性的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在完成时边看书边填写。所以,教师要精选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题,使导学案具有引领性。如学习纬线和经线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题:读图或观察地球仪,思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等。

第三,分组讨论使合作探究更高效。为了便于说明,笔者以两个课堂案例来阐述。

(案例一)①下列省区之间以黄河干流为天然界线的是(

A 青海和甘肃

B 宁夏和内蒙古

C 陕西和山西

D 山东和河北

②“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了下列哪个地方的情景?(

A 黄河上游

B 黄河下游

C 黄河中游

D 长江下游

③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A 下游是地上河 B 下游地区多丘陵、山地

C 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少

D 下游地区用水量大。

这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自然而然地考虑到黄河流经哪些省,所流经省的地形特点。在讨论中,同组的学生有的查资料,有的记录,有的提出质疑,大家各抒己见。

(案例二)读图查找(见图1):①长江的源头、流经省区、流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通航能力及主要的支流。②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范围。③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及影响。

这是一道读图感知题。在研讨这样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地理图册进行相互探讨。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依次找出长江支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并将小组内找到的答案板书到相应的黑板上。由小组长指定学生板书,要求多板面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困生在组员的帮助下,也能迅速找到答案,投入到学习研讨之中来。组内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教材内容及长江水系图进行交流。教师负责整体把握,到各组查看讨论进度,收集学生讨论中的难点,并注意控制好时间。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本节课学生对教材、地理资料和地理图册的综合使用,教会学生高效利用这些学习工具,从而使所讨论的问题有据可查。

展示成果时,各组的发言人将讨论后的结论和依据依次说明。有异议时,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说到精彩处则给予掌声鼓励。小组内部、组与组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团队精神、质疑精神都得到发展,也使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变得高效。

第四,点评环节应重点突出。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讲解的内容应该是体现知识链接迁移的内容。主要讲解展示环节中学生质疑困惑的,教师预设而学生没有涉及的内容也要讲。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不讲,在小组内经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讲明白的不讲。也就是说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能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能够自己演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演示;学生能够自己总结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突出的点评使学生能生成再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精彩的课堂导入、精致的导学案、灵活的导学过程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讨论之中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有效训练,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隆化县章吉营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